利川小曲原名雅曲、曲儿或茶兴曲,明末清初以后,在利川一带十分流行,其显著特征是土生土长的曲种。与其他曲艺相比,利川小曲在表演形式、文学特点、音乐特点、伴奏及乐器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如利川小曲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有3个显著特点:
一是通常以叙事方式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二是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是有的段子十分注意描述人物内心活动,表达细腻的内心情绪。
利川小曲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使其具有珍贵的民族研究价值。
利川小曲,流传于鄂西利川县的南坪、野茶一带,是一种鲜为人知的民间小曲。直至1972年,利川县文艺干部李源道因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民办教师、业余文艺骨干袁少卿“哼小调”才发现了这种残存民间的小曲。经过挖掘抢救,才得以传承。利川小曲曲调优美,风趣活跃,表现力强。挖掘发现之后,艺人们利用其传统唱式的部分曲牌,创作了一个反映老干部深入基层,带领人民群众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新曲目《书记三住青松塝》。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并博得好评。
1973年春,湖北省、地、县各文化部门派专人,对这种新发现的小曲进行调查,听取这一残存小曲唯一继承人袁少卿的口述,并将其所唱曲牌录音,根据录音整理出《龙抬头》、《龙摆尾》、《银纽丝》、《垛子》、《喊板》等曲牌24个。经过较为系统的整理、鉴别,它的主要唱腔曲牌结构、性能、音乐以及曲牌名称,都不同于一般民歌,带有丝弦小曲的鲜明特点。
利川小曲曾有过一些取材于打抱不平、宣传因果报应的曲目,如《打王永》、《读官学》、《打土匪》、《骂保长》,但这些曲目在当地演唱均未能传承。因此,利川小曲只有残存的部分曲牌,而没有完整的曲目。50年代初,袁少卿曾利用这种小曲的部分曲牌,排演过《劝夫参军》、《裁缝偷布》、《卖猪》等新曲目。为了适应表现新内容的需要,袁少卿曾对传统曲牌进行某些加工整理,并吸收当地的民间音乐素材及片断,丰富了原有唱腔,增强了它的表现能力,使这种濒临绝响的小曲得以幸存。
1972年12月,李源道、潘顺福根据业余作者刘汉臣所写的表演唱《书记三住王家庄》改编成利川小曲《书记三住青松塝》。李源道在演唱此节目时,又对其唱腔进行了润色加工。1973年元月,这个作品参加了恩施地区专业剧团创作节目汇演,被评为优秀节目向各县推广。1975年6月,该曲目赴省城演出,同年参加赴京曲艺调演。这种鲜为人知的小曲,才得以重放光彩。
利川小曲源于何地,现无确考,但它与当地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即使它源于外乡,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也必然会从当地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使之更适合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利川小曲中的[挂板头],就是这样的产物。在这个曲牌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说白,就是吸收和借鉴了当地民间说唱“碎嘴子”与“莲花落”等演唱形式的结果,而它的唱腔部分则与流传于当地的民歌《五更》及“竹琴”中的[四平],有一些共同因素。
利川小曲中的另一支曲牌[三脚凳],也与鄂西山歌中的“三声子”、“减声子”等三句结构的山歌有某种亲缘关系。而这类歌曲,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的风格特色,业已从属于利川小曲,并且成为利川小曲音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结构严谨,跌宕起伏。利川小曲结构和程序一般是以“龙抬头”启腔后,接着就进入了叙事性主体部分,常用“学生歌”、“银纽丝”、“慢垛”、“喊板”、“三条腿”等曲牌展开故事情节,提示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中间夹有“说白”或“韵白”,“数板”或“喊板”,以说代唱或以唱代说,显得紧凑、明快,与“学生歌”、“银纽丝”等曲牌的思想情绪和音乐气氛形成强烈对比。这样间杂错落,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句式灵活,富于变化。“利川小曲”以五字句、七字句为基本句式,但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有所突破,可加衬字、垫句、嵌句。第一句末了的一节多为“三字句”。这样长短句交错运用,显得灵活自由,舒展得体。
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利川小曲”系上下结构的诗赞体,要求上句(奇句)的末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句(偶句)的末一个字必须是平声,便于上口、行腔。“奇句”也可以不押韵,只要做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可以了。一般是一韵到底。
民乐伴奏,道具简便,演唱灵活。常用乐器是“梆鼓”(用竹做成长圆形,用棍击打)、木鱼(用夜合树做成,用棍击打)、挑板(用竹片做成,类似竹简,它的上边穿有铜钱,每边三枚),再配以二胡、三弦、笛子、叽呐子等民乐伴奏。
表演灵活,男女均可。表演比较灵活,分坐唱、站唱和走唱三种形式。以唱为主,辅以表演动作。可一人唱,众人帮。“单曲”、“连曲”均可采用,一般以“连曲”为主。进入情节后,男女均可。
1985年,利川小曲作为一个地方曲种,被收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剧曲艺词典》。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