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悟县四姑镇北山村,矗立着一座巨幅宣传门廊,上面写着“四平山革命洞风景旅游区、北山万亩乌桕红叶观赏园”。这里汇聚了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宗教文化之精华。
四平山北倚大别山,南窥大武汉,连通豫皖,驰骋中原。按照党中央部署,建党90周年前夕,开展全国革命文物普查。我们组织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文化局、旅游局、交通局赴“革命洞”开展革命文物普查。穿过北山村的阚家岗,沿四平山龙王峡谷拾级而上,山谷凸显着仰卧的山羊,俏丽壮观,栩栩如生。两侧竖立着五座酷似老虎的磐石,虎视眈眈,当地老百姓传说,这是“五虎捕羊”。山中发出阵阵的林涛声和山谷溪流声交织在一起,大有“丛山深处聆虎啸,密林峡谷听松涛”之感。漫山遍地的乌桕树,在深秋时节,桕叶染红大地,层林尽染,引人如痴如醉。
四平山沟壑蜿蜒曲折,清泉潺潺流淌,巨石跌宕突奔,峭壁悬崖险峻。龙王湖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四平山中,山水相连,如诗如画,引人遐思。游到四平山巅正值晌午,湛蓝的天空映照着飘浮的白云,乡村里的炊烟飘飘渺渺,淡淡的雾霭环山缠绕,飞行在树林中的小鸟叽喳戏闹,满山的野花弥漫着郁郁馨香,沁人心脾。蓝天、白云、炊烟、薄雾、鸟语、花香,四平山佳境仿佛使你置身于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坐落在四平山巅的石洞险拔幽静,石洞由石灰岩自然天成,洞深3米,宽1米,高1.5米,同茂密森林浑然一体。石洞的南北有千年古刹韩锡寺和龙王庙,庙内的千年古银杏、古石井、古墙体,印证了她的苍桑历程,见证了她的旺盛香火,而这座石洞更镌刻记叙了她的历史传奇。小时候,我就读过《大别山上红旗飘》一书,何耀榜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的传奇事故耳熟能详,深深的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1934年11月,红25军北上长征后,国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疯狂地进行“围剿”、“驻剿”,企图通过“雪地搜山”、“地补哨”、“倒林”、“移民”、“碉堡网”等残酷的反革命手段扑灭共产党在中原地区和大别山上的革命火种。“倒林”是国民党匪帮实施极端残酷、灭绝人性的反革命暴行,企图实现“山上不留一棵树,共产党不留一个人”之目的,进而灭绝共产党在大别山的根苗。此时,大别山境内25军留下的红军,按照中共鄂东北道委会决定,改变斗争方式,把部队干部分散各地,组建便衣队,由鄂东北道委会军事部长何耀榜任便衣队指导员,开展以反“倒林”为重点的斗争。1935年秋,国民党得知何耀榜在河口县四姑墩一带,便调遣103师一个营包围四平山,妄图围剿便衣队指导员、人称疾步如飞的“黑旋风”何耀榜、河口县委书记董志新、安礼县委书记黄宏儒和黄(安)礼(山)区委书记、外号“钱侉子”的钱运华等。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使何耀榜两腿关节炎复发,腿部又中弹感染,董志新、黄宏儒、张家良和钱运华架着何耀榜一瘸一拐地攀到四平山上石洞里,躲过敌人围追堵剿。四平山石洞地势险要,阴暗潮湿,白天虫子扰,夜晚蚊子咬。渴了用手捧几口山泉水,饿了摘几颗野山果充饥。由于营养不良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何耀榜受伤的腿脚严重溃乱。山下北山村大麦沟村民在地下党组织安排下,由田翠姑、王志娥、杨先华等人组织妇救会,按照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吴春楼配制药方,乔装上山采药或砍柴,为何耀榜送饭送药,躲过敌人严密的封锁和盘查,三个多月不间断的敷贴和调养,何耀榜终于死里回生。在疗伤期间,他以石洞为据地,带病指挥战斗,白天隐藏在洞里,深夜游击在四平山至仙居顶一带。大别山的革命斗争惹恼了国民党,1936年夏,再次组织兵力在四平山开展拉网式搜捕,游击队飞墙走壁、昼伏夜出、神出鬼没与敌军周旋。他们搜山不成,反扑到大麦沟将村民张传申、周传海反吊在门前大树上,严刑拷打,还将为何耀榜送饭的杨先华的亲属周传志残酷杀害,逼着他们说出何耀榜藏身的石洞,交出便衣游击队员,老百姓宁死不屈。“得民心者得天下”,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因此,红军战士将四平山石洞命名为“红军洞”。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暴发后,鄂豫皖地区红28军政委高敬亭和中共皖鄂特委书记何耀榜组织便衣队参加新四军第4支队,发动和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们在四姑墩建立根据地,以四平山红军洞为据点,白天化装成“苦力”,到敌占区搜集情报,夜晚摸日军岗哨,打击小股日伪军。1939年5月26日,抗日游击6大队遵照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李先念的指示,一举消灭了盘踞在黄陂蔡店的伪第8军。战斗结束后,回到四姑墩韩锡寺扩充游击武装,收编张家良、周应文领导的便衣队和武工队。在中共罗礼陂孝中心县委领导下,在韩锡寺建立了七个党支部,四平山红军洞成为武工队与6大队的秘密联络点,张家良、罗厚福、熊作芳把红军洞作为敌后抗日游击队指挥所,坚持抗日游击斗争,直至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
1946年6月26日发生在宣化店中原突围,粉碎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拉开了解放战争序幕。中原军区新四军第5师独立第2旅副旅长何耀榜同旅长吴诚忠、政委张体学一道遵照中央指示,向东转移,策应新四军第5师主力部队越过平汉铁路向西突围,独2旅在大别山地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何耀榜三上四平山,经常用双手拄着一根木棍指挥战斗,转战到敌军之中,牢固占领中原要地,游击在东大山、西大山之间,历经千难万险,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47年元月,为了加强大别山游击战争的领导和指挥,成立了以何耀榜为书记的大别山工作委员会,组建了黄安(今红安)、麻城、礼山(今大悟)、经扶(今河南新县)、陂孝边(今黄陂、孝感)五个县级工作委员会。直至1947年8月28日在七里坪与刘邓大军胜利会师,中原独2旅完成了党中央和中原军区交给的任务,用鲜血和生命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为纪念何耀榜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及其丰功伟绩,把“红军洞”又誉为“革命洞”。1978年春,同何耀榜一同战斗的老红军、离休干部钱运华带着对老区人民的眷念,回到“革命洞”,同健在的大麦沟和上河边老人泣泪相抱,与他们拉家常、叙旧情。“在战争年代,如果没有你们的掩护和送饭送药,我们就不可能活到今天,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大别山武装斗争是辉煌壮丽的一页。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直至全中国的解放,28年的革命斗争,这里红旗不倒,斗争不断,高潮迭起,英才辈出,革命的星火始终燎燃在大别山中,革命的红旗永远飘扬在大别山上。大别山与井冈山、太行山一起,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三大名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