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苹果备忘录(二)

家乡区县: 烟台市福山区

  下篇:现实的挑战

秦、晋、冀、豫,异军突起,特产不特;高产量、低质量,是制约烟台苹果效益的篱笆;小生产、大市场,是制约烟台苹果发展的瓶颈;打破瓶颈,突破篱笆,烟台苹果大有希望。

从园艺学上讲,北纬33度左右至北纬40度左右,均适宜栽种苹果。烟台占尽先机,经过近百年发展,创出了烟台苹果的牌子。七十年代末,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吹散了人们眼前的阴霾,原来种苹果不是烟台人的专利,我们这里也可以种苹果。于是,北纬36度至40度线附近的人们纷纷开辟了果园,种上了苹果,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异军突起,且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对烟台苹果的传统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与此同时,作为烟台苹果的发源地的烟台市,苹果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新阶段。到2000年,全市果园面积、苹果产量均比1978年增长了6———7倍。笔者见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资料,1997年,中国的苹果面积和苹果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而单产仅居世界的第65位,只是南太平洋岛国新西兰苹果单产的约十分之一。说起效益和质量,更是羞于启齿。以1996年为例,这一年,中国苹果的出口量和出口价值,分别居世界的第11位和第10位,而出口量仅为法国(世界第一位)的约五分之一,出口价值仅为约八分之一,就连新西兰的苹果出口价值也是我国的五倍之多。

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我们的苹果只求产量、不顾质量,管理粗放,苹果质量下降。在国际市场上,人家的苹果进超市、论个卖,我们的苹果放地摊、论堆儿卖,已是烟台人抹不去的心痛。果树专家、烟台市果树站站长邵达元就亲眼目睹了这一幕。1997年,邵达元一行在泰国的超市上,见到日本生产的红富士100泰铢一个,约合4美元。而我们收购出口的红富士,一公斤还不到一美元。日本的高档精品果约占总产量的30%———40%,而我们的高档精品果仅占总产量的1%。

果品质量差,出口难,大量的苹果只得走内销这条路,而此时的国内市场,已经果满为患。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时期,苹果是送礼的首选品种,对普通百姓而言,苹果还是奢侈品,“饭后俩苹果”只是人们心中的梦想,那时的苹果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到如今,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烟台苹果就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季节性、地域性、结构性的过剩。我的一位表弟,种着几亩果园,九十年代初,他果园里的红富士给他带来不菲的收入,他曾喜形于色地告诉我:“大哥,我一年就是个万元户。”可是好景不长,记得有一年秋天,他风风火火地跑了两百多里找到我,忧心忡忡地说:“大哥,你一定得帮我卖苹果,不然,今年苹果非得烂在地里不可!”看着他那着急上火的样子,我无言以对。果然,那一年,他的上万斤苹果烂在了地窖里。听说他呆呆地坐在果园门口,欲哭无泪,欲喊无声。我还听说他们村里有的人家已经砍掉苹果树,改种了其它。

表弟的经历并非绝无仅有。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冬天,我来到曾经为北京生产“特供”苹果的福山区绍瑞口村,找到了曾将青香蕉树苗嫁接到自家果园的果农唐殿功的孙子唐德俭,这位64岁的果农将我带到他爷爷当年栽下全村第一棵青香蕉的平岚沟。这里如今已经见不到苹果树了,种苹果的效益太差,三年前,他将自家的果园种上了大樱桃。唐德俭告诉我,他是全村最后刨掉苹果树的果农之一,明年,他的大樱桃就能结果,但愿大樱桃能给他带来好效益。这些年,我们的苹果树或者其它什么树,种了砍,砍了再种的事时有发生,几乎形成了一个跳不出去的怪圈。近几年,无论是因市场变化还是因果农惜售造成的苹果积压,致使有些果农兄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收获的苹果烂掉,已经不是新鲜事。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果农兄弟在经历着刻骨铭心的阵痛,在上缴着价格不菲的学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烟台苹果在生产过程中,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着烟台苹果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果园管理由过去的大集体转变为一家一户为主体。以户为主,承包经营,果农的责任心是大大加强了,但是,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则带来一定的难度。作为果品生产的基本单位,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而这个小生产面对的却是国际国内广阔的大市场。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小生产面对大市场时处处显得无能为力。据说我们的东邻日本,果农们有个叫做“协会”的组织,果园由果农分头管理,果品由“协会”统一销售,他们发挥联合的力量,共同闯市场,减少了许多风险,增加了许多效益。日本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但是他的“协会”对果农有计划。我们曾经是计划经济,但是,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我们抛弃了计划,这其中也许是一种偏颇。正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的那样:“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2001年12月,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我国成为 WTO的正式成员。“入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烟台苹果也不例外。据业内人士分析,“入世”对我国的果品行业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我们的劳动力便宜这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优势,但是,仅有劳动力便宜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再便宜的苹果也摆不上国际市场的货架。因此,解决烟台苹果的出路,质量是根本,市场是关键。

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曾经结出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金苹果”;这个“金苹果”为我们赢得过崇高的声誉;在新的世纪,烟台苹果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初孟琦(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