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民俗风情(下)

家乡区县: 重庆黔江区

黔江名胜古迹、建筑特色情况 濯水镇古建筑群 濯水集镇(濯河坝)自古就是国道319线上的商贸重镇,交通便利,人杰地灵,商贾云集,市场发达,国道319线穿镇而过,濯水集镇距黔江主城26公里,距正阳火车站仅18公里,渝怀铁路穿境而过,渝湘高速在濯水集镇设有互通。 沿阿蓬江边的“濯水老街”,土家吊脚楼临江傍城而建,构筑了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青石板长街蜿蜒迂回,流连亘古的繁荣;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聚焦怡然自得的瞬间;更有由地方绅士发起,在黔江繁衍的古老剧种——汉剧传唱至今。 濯水自然风光秀丽迷人,旅游景点富集,有基本建成的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区;有保存相对完好、具有典型渝东南土家族特征特色的古镇商业老街;有风景秀丽景色迷人的蒲花河天生三桥、地上暗河黑洞、喀斯特大漏斗等地质奇观;有土司墓葬群官陵;有土家民风民俗特色山居农耕;有江景怡人、水质十分良好的可亲近游玩嬉戏的阿蓬江、蒲花河。传统风情韵味独具,阿蓬江,龙舟竟渡;土家吊脚楼,风姿绰约;“濯水绿豆粉”小吃,回味无穷;古老汉剧,品位古朴。 张氏庭院 张氏庭院位于黄溪镇政府东300米,坐北朝南。庭院建于民国元年,全木结构,穿斗式梁架,单檐悬山式屋顶,四合院布局,占地50亩,建筑面积3417平方米,房屋100余间。进门是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后厅堂两旁建厢房,共四进。庭院雕刻极精湛,木窗雕刻动物、花草,千姿百态;四院石雕风景照壁。前厅柱础镂空石雕青狮白象,刻工之精细,世之罕见。基础由数量惊人的精工石灰石砌成,青瓦屋面,面临小溪,松竹环抱,古木参天,古雅幽静。 正厅穿用7柱,面积5间13.84平方米,进深6间8.4米,通高7.5米;前厅穿用5柱,面积5间22.4平方米,进深4间7.5米;左右厢房各4间,四角有炮楼。前厅柱础镂雕野鹿衔花、二龙戏珠、双牛性春、子母象等图纹和窗棂浅雕花纹。整个建筑设计科学,地下排水设施隐而不露,房屋鳞交栉比,间间采光,结构精巧,房屋均以廓道连通,浑然一体而错落有致,具有土家族族庭院式建筑风格。1987年7月,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黔江区人民政府改定为“张氏民居”,1992年国家民委、中央民族建筑学院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张氏庭院的镂雕艺术世之罕见。 草圭堂 草圭堂是黔江区内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地处阿蓬江镇大坪村4组阿蓬江畔,与国道319线隔江相望。 草圭堂建于300年前,为李氏家族的宅院。民国抗战期间,李氏后人李永端曾任军长,因此而出名。草圭堂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座落在山腰的一个平台上,后面层峦叠嶂,房屋沿山中的平坝两边而建,鳞次栉比,连成两条线。有大小房屋50余间,其中地下室8间。整个建筑共三层,五个天井坝,既有衙门气派,也具有土家吊脚楼特色。院坝和院墙全部由数百块上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垒成。草圭堂通过溪流上的一座风雨廊桥(现存四个桥墩遗址)过河,过河后可以见到数间阴森恐怖的地下室(当年地下室是兵丁的住所和粮油仓库),城墙由巨大的条石砌成,连窗条都是条石竖成。草圭堂充分展示了明清建筑特色。草圭堂房屋经过无数次的整修,加之破坏严重、已日趋萧条,但从现存的建筑也可以见出当年的雄伟与繁华。有颇具土家特色的“朝门”,有四合院,有雕龙画凤的磉礅、古色古香的“封火墙”、别具一格的窗格、精心雕制的横梁以及宽敞气派的会客厅。有两幢房屋的房顶基本保存了飞檐翘角的古建筑风格。 板夹溪十三寨土家族吊脚楼群 黔江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是集中对黔江小南海新建村板夹溪一带土家族原生态聚居区进行整体和立体保护的一个文化空间。规划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紧连黔江小南海北部湖尾,环绕海拔1500米的八面山北麓,在板夹溪两岸15公里狭长地带内,分布着13个土家族吊脚楼村落,数十座竹树葱郁,云雾缭绕的孤峰秀峦耸峙对列,形成极为清幽静谧的世外桃源。 黔江区小南海镇北部地区的板夹溪一带,是渝东南地区典型的土家族聚居区之一,到2005年底总人口4292人,1228户,其中土家族3814人,占总人口89%。这里土家族聚居集中,村落连线分布,民居建筑古朴典雅,穿戴服饰朴实美丽,摆手舞、薅草锣鼓家喻户晓、人人皆会,山歌、吹木叶脍炙人口,西兰卡普、竹编、布鞋、民族食品等地方土特产工艺精巧,歌丧哭嫁、赶山、撵仗等民族生活习俗独具特色。这些文化生态,在整个土家族聚居区是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为了使之得到有效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这些民族文化奇葩,并向外集中展示土家族风土人情,让人们能够欣赏土家吊脚楼民居,听一听土家山歌,跳一跳土家摆手舞,品尝土家风味食品,参观土家族民间手工艺术,感受体验土家劳动、生活习俗。 万涛烈士故居 万涛故居位于冯家镇街上,距离黔江主城区18公里。该建筑属于全木结构,四合大院,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始建于1872年,距今已有135年的历史。1987年被黔江土家族苗族县人民政府确认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黔江区人民政府确认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确立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红色旅游环线的重要景点之一。 万涛(1904—1932)原名万诗楷,又名万铁民,1923年7月,诗楷为了寻求真理,告别新婚仅三个月的妻子,离开家乡赴重庆求学。从阿蓬江经乌江、长江而来,与水有着不解缘分的诗楷,瞒着家人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万涛”,抒发了要推动革命万顷波涛的宏伟抱负。在重庆,万涛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4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辗转重庆、上海、武汉,开始了艰苦的革命生涯。 1926年到中共中央机关工作。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后,赴湖北指导农运,与周逸群一道,组建鄂西特委,任副书记,重建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31年任湘鄂特委副书记,红三军前委书记、代理红三军政委。由于万涛坚持与左倾路线作斗争,被撤销红三军政委职务,戴上“改组派首领”帽子,1932年夏,错杀于洪湖根据地监利县周老咀,时年28岁。

God Bless You(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