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铜鼓(3)

家乡区县: 云南省广南县

广南铜鼓舞文化溯源

铜鼓最早用作炊具,古代南方民族亦做为礼器,是权力的象征。其声洪远,故又是传递信息的工具。铜鼓被视为吉祥之物,平时妥善保存,遇隆重节日或婚丧礼仪才击鼓而舞。据《唐书·南蛮列传》载:"击铜鼓,吹木角,歌舞为乐。"明代《蜀中风俗记》载:"马湖之夷,岁暮百十为群,击铜鼓歌舞,饮酒穹昼夜以为乐。""婚姻以牛、酒为聘……会聚击铜鼓,吹角。""丧葬击鼓唱歌,男女围尸跳跃,举哀而散……。"广南铜鼓舞是古代壮、彝民族融合的文化产物。民间口传古时候壮族(濮侬支系)开发特磨道(广南)地区,对彝族推行"同化"策略,致使两族文化相互渗透,铜鼓舞便在这一地区的两个民族中流传。约在春秋时期,在以广南县为中心的滇、桂、黔三省(区)边缘交界地带活跃着一支句町部族,濮僚(今壮族先民,《华阳国志》既称濮又称僚)群体(属西瓯骆越(越、濮、僚同源)的一支。讫今,在句町濮人生活的范围内已发掘了不少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几何印(片)鱼网坠等文物,与江南、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越文化关系密切。
青铜时代,句町濮人制造使用、敬畏、崇拜铜鼓。罗香林《古代百越文化考》说:"古代越族文化之最令人注意者,为铜鼓之制作与使用。而越族制作铜鼓,又以骆越为最盛,故又称骆铜鼓。""古代越人铸造铜鼓之用意,……大要皆谓其为首领所拥以示其有号召群众之方,并与为赛会娱神驱疾逐鬼祈福之用者。"宋代以后,西南诸民族因生活贫困,缺医少药,在染疾患病之时,即"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病不知医,尚跳鬼,数人为群,击鼓鸣征,跳舞呼号"(《黎歧纪闻》、《宋史·蛮夷列传》)。明清之际,《广南府志·古迹》专门记有铜鼓资料:"花土僚……自正月至二月击铜鼓跳舞为乐,谓之过小年。"乾隆年间,广南举人陈龙章的《铜鼓》诗:"咚咚铜鼓响曾修,祭赛六郎信有求(壮族以祭六郎为名,实为祭侬智高),夜静人家声寂寂,恐惊车马待神游。"道光年间,两位广南知府董国华、李熙龄分别有《铜鼓铭并序》、《铜鼓遗珍》文、诗赞颂当地壮族珍视铜鼓的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铜鼓舞多用于年节庆典活动中,成为群众自娱性的舞蹈。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铜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鼓舞在广南县境内主要分布情况是:壮族铜鼓舞主要流传于者兔乡、底圩乡、者太乡、珠琳镇、旧莫乡、那洒镇的部分村寨;彝族铜鼓舞流传于八宝镇、黑支果乡、杨柳井乡的部份村寨。
广南铜鼓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舞蹈风采独特,本民族热爱,为各民族所喜闻乐见,且在省州县都有一定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其代表者兔乡铜鼓及铜鼓舞已经引起省有关专家重视。1988年中国第三届昆明艺术节,广南壮族铜鼓舞在开幕式巡演中登台亮相一鸣惊人。之后者兔乡应调组织铜鼓舞到文山演出数次。2002壮族三月花街节,云南民族村特邀那洒贵马铜鼓舞赴昆明演出。2004年4月20日昆明国际旅游节广南分会场暨广南壮族三月花街节在莲城举行,贵马铜鼓舞应邀参加演出,受到省内外来宾赞扬。2005年春节,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直接到那洒镇贵马村拍摄壮族戴氏铜鼓收藏启用(祭鼓)的全过程,在央视4套播出。
但由于现代科技及多种文化的传播、渗透,新时代的村民受外来文化影响,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甚至怀有一定程度的鄙视心理,其次,外出打工人数与年倶增,导致习舞者日趋锐减,各村寨的能舞者多为一些年龄较大的老者,铜鼓舞这一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活化石将面临失传。广南是铜鼓舞之乡,广南铜鼓舞始于原始的自然崇拜,是壮、彝等民族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彝族认为铜鼓是万物之灵。是可以向上苍传递人们意愿的神器;壮族则认为铜鼓专为村寨降妖驱邪。敲响铜鼓、跳起铜鼓舞,一切都会随人的愿望而实现。之所以到如今铜鼓舞犹在壮、彝族村寨代代流传着。,随着一年一度的广南壮族三月花街节的成功举办,积淀厚重、神秘独特的广南铜鼓舞文化越来越为世人所熟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弘扬铜鼓舞文化,作为广南文化产业特色县建设将产生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大爽子(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