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因其“土”而彰显出古朴的意味。茂名的乡村文化,以一种持续发展的方式,糅合着先进文化的诸多内涵,并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入和推进,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及其民俗文化的异彩。
电城过去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几百年来,文化意蕴浓郁,文人辈出。那里有一个5800多人口的渔村,村民们沿袭并传承了数百年来的文化习俗,至今仍热衷于高脚狮、麒麟舞、双凤舞等民间舞蹈,并格外注重其发展和创新,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平添了不少文化的气息。
这个村庄叫楼阁村。由于村民们跳舞的热情长年不减,对激发外界了解我市的乡村民俗文化具有积极意义。日前,记者走进楼阁村,领略了村里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
现代渔村的古民俗遗韵
地域性的民间文化,必有其独特的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视角。
楼阁村的高脚狮、麒麟舞、双凤舞,都是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原生态民间舞蹈,至今已流传了360多年,尽管表演形式不一,内容迥异,但其基调还是一样的,反映了先民们祈求祛邪消灾、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朴素愿望。高脚狮、麒麟舞、双凤舞曾多次应邀参加县、市、省、国家乃至国际级的民间艺术演出和比赛,获得优异成绩。
相传明末清初的电城卫生状况不好,“人头瘟”频发,夺命不在少数,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为防不测,电城商会组织东、南、西、北四街各出其招,以达到强身壮体、远离瘟疫的目的。于是四街很快都根据各自特点推出健身舞蹈,东街因为在城东面跳起了《双凤朝阳》,南街因其离大海只有半公里之遥而奉行《金鳌舞》,西街《一条龙》闻风而动(现已失传),北街背靠荘山岭就让《高脚狮》翻腾跳跃。楼阁村因为地缘关系,离电城近,建村早,人口多,其时村中武馆已风行《麒麟舞》,而麒麟又与狮子相似,武馆就派人到城里学习《高脚狮》借以融会贯通,还将“朝阳的双凤”也一并带回了村里,悉心照料和喂养,让它们生生不息。
斗转星移,谁也不曾想到,随着瘟疫远去,当四街的双凤、鳌鱼、大龙、狮子等吉祥物渐渐蛰伏,如今的楼阁村却成了这些民间舞蹈最好的承传。
1984年,楼阁村文化室成立,两年后即被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四位一体”先进文化室。20多年来,文化室不仅健康有序、活跃持续地开展各项活动,还不遗余力地承担了民间舞蹈的承传工作,展现了一座现代渔村全力弘扬民俗文化的精神风貌。
高脚狮:“中国高脚波斯猫”
高脚狮子舞,又名“高挑狮子舞”, 明末清初流传于电白县电城镇。据说当时电城镇的生活条件较差,瘟疫流行,为强身健体,当地尚武之风盛行,武馆兴旺。城中心北街有一间“健园”武馆,平日以舞狮为主,同时教授武艺。一日该馆马德良师傅走在街上,不经意一抬头,发现宫庙的屋顶上立着两个琉璃瓦制成的小狮子,他突发奇想:将传统的醒狮加以改造,在狮脚下加上竹竿,让舞者持竹竿舞动狮子,舞起来可能会好看!他回到武馆马上扎了一个头尾各有一支竹竿的狮子,并组织几个馆员舞起来。果然,人们被这种新颖、奇特的狮舞吸引住,纷纷拍手叫好。从此,高脚狮子舞就在电城一带流传开了。
据介绍,高脚狮承传了南狮的制作工艺,体积比南狮小三分之一,长约2米,重16公斤,小巧玲珑,造型精致,与南狮最大的不同处是有4只脚。狮头狮尾用挑杆支撑,由两个人同时操作表演。高脚狮子舞集南狮舞、龙舞的舞技于一身,原始粗犷,刚劲有力。表演时,彩旗开道造势,狮子在狮引的引领下,随着挑杆的舞动上下翻滚,奔腾跳跃,表现出狮子的各种神态,形象逼真生动。高脚狮子舞的动作刚劲有力、粗犷奔放,表演节奏强烈,具有阳刚之气。以打击乐伴奏,有大鼓,大、中锣,大、中、小钹,由司鼓指挥,跟随演员的动作变化和位置变化而变换节奏。其特点是人狮共舞,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风格。
据了解,高脚狮子舞已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正着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毫不夸张地说,楼阁村民和他们的高脚狮子舞都是骄傲的。之所以值得骄傲,是因为他们和他们的高脚狮子舞曾多次应邀参加广东民间艺术节、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的街路巡游,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民间艺术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被省民间艺术专家称为“民俗一奇葩”,热烈奔放的精彩表演格外引人注目,外国友人亲切地称之为“中国高脚波斯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