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渡琼始祖之一王恂十六世孙王讷故居

家乡区县: 澄迈县

澄迈县南轩村有一幢旧式三进的宅院,大门外矗立着一座高2.7米、长4.4米、厚0.3米的石照壁,因其工艺别致、雕刻精美,具有南方民族独特的风格,被本地人称为“南轩石壁”。又因照壁正、反面中部方形边框中分别浮雕着一个篆体的“福”、“寿”字,在民间也叫做“福寿壁”。
据初步考证,这是海南省至今唯一保存完整无缺的明代石照壁。
澄迈县永发镇东兴村委会南轩村入口附近,有一座非常显眼的石照壁,进出村子的村民来来往往,一定要经过这块石壁。偶尔有人会好奇地瞄上一眼,大多数人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只不过没人能说得清这块石壁的来龙去脉。它世世代代立在这里,给这个半山区的自然古村增添了些许神秘。它更像一个标识,一种见证,默默述说着前人的显赫与荣光,在历史的光影里,回望一去不复返的似锦繁华。
南轩村的石照壁是明代崇祯年间江南卢州府通判王讷故居的一个组成部分。曾经辉煌一时的王家大宅,有着四进五帖大屋的独门深院,如今房屋只剩断壁残墙,唯有照壁及中庭地板尚存完好。
照壁
颤颤巍巍的89岁老人、王家大宅的主人王国宽扶着拐杖坐在照壁一侧残垣上的情景,多少让人看到历史的深刻与岁月的沧桑。
据王国宽描述,原来的宅子是四进的大独院,其中,一进、二进均为五帖的大屋,分正厅、左右偏厅、左右偏房;三进为一间3格的14木柱大屋,是为祖屋;四进为一间3格的4块墙瓦屋,没有木柱和障板。一进至四进均为木石结构的17陇瓦屋,每进屋前后均有磨平的大方石垒筑而成的封火墙,墙体垂直,简朴美观;山墙的材料也是大方石,只是磨平接口,朝外一面不磨平,为“人字顶”硬山式。每进屋之间都留有方庭,庭子仍采用磨平的方石块铺盖,平坦整洁。
已经看不到完整壮观的宅院,细数下来,除了石照壁,原先的宅院只剩下一块铺石天井、一段大门门槛、几根内屋门柱和一条巷道。如今村民在原基础上重新修宅建屋,照壁与方庭地板却未动丝毫。据老人回忆,参照现存的残迹,倒也能在脑海中想象出个大概,比如照壁左侧杂草掩映中,明显有几级阶梯,应该是当时出入宅子的门廊,而方庭两端也应修盖围墙,连接每进屋的山墙,形成独院规模。
再仔细看那石照壁,采用本地火山岩石为材料,用锤子和钢钎精雕细琢,垒筑而成,整个石照壁共有56块砌石,分壁基、壁身、壁脊三部分构成。其中,壁基和壁脊分别由7块方石和7块弓形石砌成,顶部有走檐,每块方石前后面则浮雕花草、书卷、双鹿衔芝等图案。壁身高约2.05米、宽4.2米、厚宽0.3米,由42块方石砌成,正面刻有“紫气东来”,中间为“福禄寿禧”造型字,刻有祥云、花卉等图案;背面刻有“福星拱照”四字,有祥云、宝剑、绥带等雕饰。
早在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南轩村石照壁被列为县级保护文物,被认为“照壁和铺石十分精密,体现了海南民间精湛的建筑工艺和文化内涵”。
“从整体看,整座石照壁就像一件石座屏,设计独特,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海南大学社科中心研究员阎根齐也认为,单看石照壁的结构,正中间是一块长1.5米、宽1.35米的大方石,方石中央又刻出圆形边框,正好迎合了古代天圆地方的概念,结构严谨。而圆形边框内浮雕篆体的“福”、“寿”大字,笔画均匀流畅,华丽美观,也代表了当时书法纂刻的艺术水准。
先人
据考证,南轩村是王氏渡琼始祖之一———王恂后裔世代所居之地,南轩大宅则是王恂十六世孙王讷的故居。
与王讷同宗的大美村《王氏族谱》这样记载:“王恂,原籍福建古田县,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以千户带兵戍琼,因家于琼,世袭千户。”按照族谱的说法,王恂有三个儿子———王巨鸾、王巨凰和王巨凤,分别迁居临高县、澄迈县和定安县。其中,次子王巨凰第三世传人中出了一位统辖,再传四世,大儿子王子成世袭了祖上千户军职,在南轩村这个地方督军把守,后来就把家安在这里。
查了南轩村《王氏族谱》,记载如下:“王讷,字行可,号元衷,自少天姿明敏,学行纯优,中式万历戊午(1618年)、天启甲子(1624年)两科副榜,崇祯二年(1629年)授广州府三水县训导,崇祯五年(1632年)转本学教谕。捐修学宫敦士,习提衡课艺多,所造就及署。兴革赈恤,俱有贤声,两院交荐。崇祯九年(1636年)升江南卢州府通判,阖邑士民拥道以送,中途而殂。孙之梅扶柩以归,道由三水,士民闻丧,奔吊如市,崇祀名宦。历任八载,雅淡潇然,及卒,惟图书数卷,其清介自持可知矣。”
原来,王讷从小就天资聪慧,学问做得好,品行也端正。在他58岁和64岁的年迈之时,获得两次科考副榜,69岁时授职广东三水县训导(明朝时县设教谕1名,训导2名,训导位为杂职),任职4年。72岁时,王讷转任三水县教谕,在5年任职期间,多次捐资修学校、帮助贫困学子,又实行教改、完善学习科目,贤名广为流传。76岁时升任四川卢州府通判,在从三水县赴任时,当地百姓拥道欢送。不幸在赴任途中病故,他的孙子王之梅扶柩返回三水,设灵堂奠祭,三水县士民听闻这个噩耗,纷纷前来悼念。不久,王讷遗体运回海南故居择地安葬于永发镇田察村东边,立碑为记。
由此推测,南轩大宅曾经的主人,在当时应该颇有名望,偌大一所宅院,即使不算豪门,大抵也称得上望族。只不过,王讷长期在外地做官,守在家里的也许并不是他的直系子孙,因而,也就没人说得清这座大宅及石照壁的建筑时间、建造者、建筑原因等再具体的细节。
记者听到几种说法:有人认为大宅是王讷祖父辈所建,石照壁是宅院的一部分;有的表示石照壁在当时是一种权利与荣耀的象征,普通百姓并没有资格和能力建造如此高工艺、高水准的建筑,因为王讷剿匪有功,皇帝下旨建造石照壁为对他的赏赐;还有人认为王讷的后世子孙发达后,为了纪念先祖的地位、成就与名声,特意建造了这块精美的石照壁。种种揣测,但无从考证。
传说
在南轩村石照壁身上,流传着许多传说。
据传清末时期,澄迈县来了一位县令,派差吏到下面巡察民情,当差吏到南轩村见到石照壁如此雄伟气派,认为平民百姓居家之地,朝中无宦官显贵,建如此大的照壁,有“犯上”之嫌。于是,差吏喝令大宅的主人,不日拆除。村中父老斟酌良久,想到了同宗的大美村内史官王赞襄,于是派人到大美村借来明朝神宗皇帝赐给王赞襄公的黄色绣花的“五爪龙袍”,披挂在石照壁上。第二天,县令派来的差吏看见“五爪龙袍”,就不敢擅自拆除照壁。
1944年6月,侵琼日军扫荡澄迈美中地区,搜捕共产党人和国民革命军,未有所获,就杀害村中群众,一把火烧了南轩大宅的一进、二进正屋,仅存三进、四进及院子前面的石照壁。大宅已损毁,所幸照壁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近年来,文物部门建议村民对石照壁进行综合性修复,以显现其建筑价值。
然而,比建筑艺术价值体现得更多的,也许还是它的文化价值。

陈荣发(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