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歌剧院由世界著名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英国)主持设计,位于珠江新城J4地块。其外形如“圆润双砾”,就像置于平缓山丘上的两块砾石,在珠江边显得十分特别。由于采用钢-钢砼混合结构,预计用钢量将超过12000吨(未考虑深化设计时增加的各类节点板、支座板及辅助构件),相当于中国国家大剧院穹顶用钢量6750吨的两倍。
位于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的广州歌剧院破土动工时,据估算其工程总造价约10亿元。
据悉,广州歌剧院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4.6万平方米,包括一个有1800个座位的大剧场、4000平方米的前厅、25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和7500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库。歌剧院建成后,将满足大型歌剧、芭蕾舞剧、大型综合文艺演出的需要,成为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广州歌剧院总建筑面积约70000平方米,最大长度约120米,最大高度43米。整个歌剧院包括大剧场36400平方米、多功能剧场7400平方米、其它配套建筑261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42000平方米。其中,“大砾石”是1800座的大剧场和录音棚、艺术展览厅等,“小砾石”则是400座的多功能剧场等。
广州歌剧院已开始施工公开招标,希望选拔出施工总承包管理经验丰富,钢结构深化设计、加工制作能力强的施工单位及钢结构加工制作合作单位。本次招标范围投资约4亿元。预计歌剧院可于2008年上半年竣工,2009年交付使用。
文化名城不能没有大剧院,广州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将改变广州广大观众与世界一流高雅艺术无缘的局面,创建与北京、上海媲美的中国三大歌剧院。据广州市规划局介绍,将崛起于珠江新城南部的广州歌剧院,被列为2002年广州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这座濒临珠江,坐落在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上的标志性文化建筑,总用地面积约4.2万平方米,工程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歌剧院包括1800座的大剧场,4000平方米的前厅及休息厅,25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及其它辅助设施与配套设施,工程总造价(不含地价)约8.5亿元。
在规划设计中,广州歌剧院、博物馆分别位于新城轴线起点的两侧,与中央广场、滨江绿带共同形成文化艺术广场,成为一个开放、自信的国际都市展示自身魅力的舞台。艺术广场的设计秉承了广州珠江新城城市设计的精神与理念,在三个方面丰富并深化了城市设计的成果。
1.整合都市界面
位于纵轴线两侧的新城建筑群,以强烈的几何秩序、人工形态突出纵轴垂直向度的起伏与纵深感。在纵轴与横轴的交汇处,歌剧院与博物馆通过一片水平舒展的体量,形成都市界面戏剧性的收放。
建筑及其广场由外缘向中心下倾的连续变化,加之地面微妙的起伏,柔化了都市界面,实现了与自然界面轻柔的接触。
通过完整连续的体量与立面肌理处理,整个艺术广场清晰地表达出个体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内在逻辑,城市整体空间得以完成,建筑设计融会于都市设计。
2.丰富都市景观
广场设计中,通过自然形态与人工几何形态的交叠,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的渗透,强调了壮观的自然尺度(珠江)与亲切的人文尺度(广场)的对话。
在时间上,博物馆是日间的艺术容器,歌剧院是夜色的舞台,中心的文化艺术广场则成为公共生活的“均衡器”,持续地充满着活力。它们在时间演进上共同构成动态平衡的都市景观,提供公众艺术活动以变幻的场景。
3.引入公共活动文化艺术广场是市民公共活动的载体。广州是有着浓厚市民传统的都市,在大规模、大尺度的新城建设中,如何延续传统并将市民生活与高雅艺术相结合为新城带来活力,是设计中所关注的。
本案在整体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尺度,人与自然景观的关系,以及人的可达性。同时,围绕公共艺术这一都市话题,提供的不是一般观赏性休闲绿地,而是一个生动的城市生活舞台,一个公众触摸艺术的界面。艺术广场设计力图延伸、叠合传统的建筑、广场、园林概念,使建筑不再是用来界定广场的边界,而成为广场及园景的延伸。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