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新州镇大屯村的大屯塘岸上,立着由清朝嘉庆年间举人张绩撰写的石刻对联:“半月掩池塘,岐山丰草今犹绿;千秋高德义,乌府丛兰久愈香。”
千秋德义,历久弥香。大屯塘畔洋溢着文脉才气。这里是明代进士、给事中许子伟早年读书场所,许子伟不仅才华出类拔萃,他孝敬义父、 义送恩师、 创办义学的系列德义之举更为世人所景仰。
月牙状的池塘布满苔藓,稠得像一方不断磨墨的砚台;岸上则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木,如巨笔般对着苍穹尽情地抒写。
这是儋州市新州镇大屯村大屯塘的独特景致。
大屯塘畔洋溢着文脉才气。退休后回到大屯村居住的儋州市民族中学原校长郭建华说,此处是明代进士、给事中许子伟(1555—1613)早年读书场所,成为村民们激励子女努力求学的教育基地。
为义父母执子礼
大屯塘又名半月塘,据说在塘里泡洗可治皮肤病。《儋县志》载:“在兴贤里大屯村之左,相形名曰半月塘,广约二十步,长约五十步,水深四五尺。明万历间,有一琼山失路儿童,名许子伟号甸南,身染恶疾,浴于此塘,其疾渐愈。”
考证过许子伟身世的儋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造介绍,许子伟祖籍江苏南京,先祖迁居海南府城。子伟家境贫困,少年时患皮肤病,14岁丧父后流浪到儋兰村(今儋州市新州镇大屯村)时,有一天中午炎热皮痒,遂跳进大屯塘里消暑。谁知,经这个池塘的水浸洗后,子伟不仅止了痒,而且病情有所好转。该村的郭岐山乐善好施,一见到这个无家可归的少年,便收为义子。
年届八旬的郭建华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他小时候听老年人讲了很多有关许子伟的故事:一是许子伟被郭岐山收为义子后,几乎每天都会去大屯塘洗澡,过了一段时间,子伟的皮肤病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二是子伟初入郭岐山家时,由于义父是庠生,也就是秀才,陆续教了子伟一些诗书,但由于郭家也不宽裕,子伟便主动提出帮忙牧牛。三是子伟牧牛时经常在村里一个私塾房屋外偷听老师讲课,里面有两个成绩平平的学生暗中请子伟帮忙做试题,一些难题被天资聪颖的子伟答对且斐然成章。塾师觉得有“枪手”,严厉追问下终于得知是子伟代笔。慧眼识珠才的塾师主动向郭岐山提出,让子伟免费入学。此后,在此私塾就读的子伟,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余到大屯塘畔温习功课,学业精进。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子伟考中举人,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考中进士,授官行人司行人、户部给事中。
为官后的许子伟,曾多次回大屯村探望郭岐山夫妇。据《儋县志》记载,许子伟“及义父母殁,执子礼送葬”。谢有造透露,许子伟将义父母安葬在今儋州市黄泥沟管委会梅花岭,并立碑铭恩。近日,海南日报记者在林木葱郁的梅花岭实地采访时,看到郭岐山坟前有一块高大的墓碑,其落款为:“赐进士出身北京吏料任给事中琼台许甸南赠”,“万历二十二年岁次甲午仲冬十一月吉日”。
千里扶柩送恩师
不仅仅为义父母“执子礼送葬”,许子伟还从千里之外的金陵(今江苏南京),扶柩送恩师海瑞回到海南。
还是在儋州大屯村时,许子伟在私塾免费攻读,学成后被周边学堂聘请,于是边教书边备考功名。后来,许子伟听说名动天下的清官海瑞被罢免回到海南琼山,便专程拜访,成为其门生,深受恩师高风亮节的影响。
明朝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复官后的海瑞逝于金陵任上。此前刚中进士的许子伟,得皇上恩准,护送海瑞灵柩返乡。据《明史》记述,老百姓夹道祭奠,队伍延绵达百里之长。
郭建华说,许子伟为海瑞扶灵,走的是水路,船只从南渡江逆流而上,在今琼州大桥一带上岸后,本来是想继续去海瑞家乡的。然而,抬灵柩的绳子在途中突然折断了。许子伟认为这是海瑞在天之灵为自己选取“风水宝地”,于是就地下葬,墓地位于今天的海口市西郊滨涯村。
常言道,“跟师一日如父”。由于海瑞身后没有子嗣看护墓园,许子伟便在墓旁搭棚栖身,为恩师守制三年后,方才回京履职。此后,他秉承“海青天”的风骨,一生清廉正直,坚持为民请命,敢于疏劾权贵,冒犯龙颜谏言,最后被贬谪也不改其志。
反哺故土建学堂
距大屯塘千米之遥的村庄,有一棵四五人合围粗的大枇杷树,犹如一把巨伞,荫护着宽广的场坝。在树的一侧,是两幢一层高的旧房屋,其中一幢是村里郭姓祠堂,另一幢则是被称为“德义书馆”的学堂。
大屯村党支部书记郭有德说,这棵大枇杷树有数百年了,许子伟在村私塾念书时,课外曾与伙伴们在树下讨论四书五经;这个学堂由许子伟以十两黄金捐建,并赠送了一块书写着“德义书馆”的木质牌匾,以前悬挂在学堂门口,近年来为了使其免遭风雨侵蚀,村民们才取下来另行保存。
除了为大屯村捐建“德义书馆”,许子伟还倡导“盟建义学”,即古儋义学,以惠及更多的儋州子弟。许子伟曾为义学书赠一副对联:“曾是昔年辛苦地,安得广厦千万间。”字里行间,饱含沧桑变迁之感与殷殷期望之情。
古儋义学位于今中和镇东坡希望小学内,占地面积776平方米,主要由前堂、中堂、正堂、耳房和围墙组成。中和镇东坡希望小学校长林志贤说,许子伟创建的古儋义学实行义务教育,教学开支来源于义学田的收入,而义学田由许子伟等公益人士购买后,产权移交给义学。
倾情教育,薪火传承。儋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林彬介绍,明朝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许子伟出资购买一块坡地,在当地许多热心人的参与下共同建起古儋义学。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进行重修,并改名“丽泽堂”;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再次重建,改名为“丽泽书院”。其中,康熙三十九年的那次重建,由时任儋州知州韩祜捐资。
许子伟与韩祜相继接力、共襄义举,深受世人赞颂。清朝时期的琼山进士郑天章,曾为丽泽书院撰写了一副门联:“丽景绕山川肇启文风常仰许,泽人从学校广增声价共瞻韩。”这是颇见功力的嵌字联,将书院名字“丽”、“泽”与捐建人“许”、“韩”(许子伟、韩祜)皆包含在内。
在丽泽书院内,立有许子伟的雕像,手执书卷,昂首挺胸,极目远望。
“许子伟儿时身染恶疾流浪时,被郭岐山夫妻收养并培养成才,这是一种大爱;子伟知恩回报,在儋州创办学校、敷扬文教,这是一种义举。”曾投身教育数十年的郭建华在丽泽书院参观时感慨地对记者说,并口占一首七绝,“今成雕像继遗风,数百年间一义翁。希望之光闪烁烁,岐山草木郁葱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