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指南

家乡区县: 邢台市宁晋县

1、生态级配指南
自然生态系统是讲究生物多样性的,而社会生态系统,当然也要讲究生命多样性。“多样性”这个词汇,用到建筑行业里,似乎就有一个更好玩却也僵硬的词汇来代替。

我原来也不知道这个词。有一天,我与一个原来长期在建筑工地上浸淫的朋友交流,说我对行业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他说,对的,这个词,在我以前搞建筑时,叫“级配”。

他解释了一下,我才发现确实简单。你要修建一条水泥路,需要大石头、中石头、小石头,粗沙子、大沙子、小沙子,水泥和水。这样,不同物料都在里面共同起作用,于是一条道路就由此坚实。

如果只有大石头,或者只有小沙子,无论把自己想得多么美好,也无法糊得上墙,修得了路,盖得起房的。

于是我浮想联翩起来。先是拿“级配理论”来反省了一下自己所在的组织。发现虽然没法实现“老中青三结合”,但至少石头的样子是略有不同的。然后又举起这个放大镜,观察了一些同业机构,发现,有些机构可能级配还需要时间,“级差”需要想办法调整。

再后,我又由此观察整个行业内部的“级配”,或者说,把整个行业当成一个大机构来看。

最后,我就胡思乱想起来,觉得级配至少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就是纯粹的年龄或者说经验的多样性,二是方法或者说意识的多样性。

如果这样看,公益组织最近虽然疯狂成长起一批年轻人;过去的一批年轻人,也疯狂成长为了行业领袖;过去的行业领袖,也疯狂成长为行业长者和行业智者。同时,这个行业又是如此的诱人和开放,时不时有其他行业的优秀级配分子,跳进来要大力担当。

于是,这个行业至少表面上是热闹的,级配虽然不丰富,至少也是齐整的。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级配够了,是不是野性就足了呢?

公益组织的级配虽然大体齐全,但两个方面尚且需要强化。一是要有足够的宽广度,才足以撑起一个行业的需求。二是要有足够的丰富度,森林是一部百科全书,荒野要允许各种物种安营扎寨、自由生长。

搞园林的人喜欢说“乔灌草”相结合。但如果大地上只有一株草,只有一株乔木,只有一株灌木,那这个地方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系统,更不可能有野性。真正好的生态系统级配,哪怕只有苔藓,只有矮草,只有蒿草……都会分出十好几层。这样,一个生态系统,里面的层次一旦层层展开,至少可以从地面到天空,分离出上百层不同物种的生存和表达空间。

然后,喜欢太阳的物种,喜欢黑夜的物种,浑身带刺的物种,喜欢缠绕的物种,自然的各种生灵,都可以尽情地缩放自如。

2、丛林觅食指南
公益组织是要去解决社会问题的,因此,天生就活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环保组织是要去恢复自然、保育自然的,但也要通过社会能量的带动才可能完成。

如果公益组织把自己设计为存身为社会生态系统之外,那估计只能到地球之外去生存,或者到其他维度的空间去“降维生存”。

社会的野性当然来自于社会。

但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人,未必都有野性。有的人,可能毕生都没有真正的野性展示。

于是又忍不住想从我们的孩子说起。他们如果说缺乏什么,那么就是上学谋生之道,让其自幼缺乏了对自然野性的认知和融入,缺乏了对社会生态系统的融入。通俗地话,就是既不懂人类之外的世界,也不懂人类本身的世界。

这不能怪孩子,只能怪大人,还只能怪自古以来绵延不绝的大人。

大人们设计了最好的一个与自然生态系统隔绝的人类生态系统,被我们称为城市。大人们设计了好多规则、法律和制度,让很多城市种群的人,能在不表达野性的情况下,也可以安然度过一生。

当然,城市生态系统也变异或者说进化出了一些城市特有的野性。为了对抗这些野性,人类又设计出了更多的镇静剂和紧身衣。

公益组织的野性炼成,与城市无关,也与城市有关。因为很多有野性的人,正是在城市里看到了无穷的乡村里根本看不到的机会。无论是通过政治还是商业,欺骗还是贿赂,自身努力还是父母荫庇,掠夺乡野资源还是内部的互相挤压。

具备野性也极简单。野性的人,每天只想两件事,一是如何觅食,二是如何逃避风险。两者都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

公益组织的觅食是有社会性的,更多的是先“替血缘不相关的他人觅食”,然后再考虑自己的温饱。那其实,对公益组织野性度的要求就更高了。

这时候,需要做好三件事。

一是确信自己生活在社会生态系统里。未必遵从社会流俗,但至少对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营规律和运营方式是清晰的,然后从中找到自己的切入口和协作处;未必一定要创新,但至少每天做的是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

二是确信自己的服务目标是清晰的。愿景使命之类的可以不必太清晰,但当前服务对象的需求却一定最清晰的。把每天清晰的工作完成,就是最好的替他人觅食的行为。很多机构,败就败在替一个模糊的目标服务上,败就败在缺乏把模糊变成清晰、把不确定切分成确定的能力上。

三是不要相信“专业单一”的鬼话,尤其是新生机构。遇上什么就要做什么,人家给你什么就做什么。不是因为你幻想拯救宇宙,而是你需要宇宙来拯救你。因为你只有什么都做,什么都触碰,才可能真正地让自己身上不野性的地方剥落干净,让野性之处尽情袒露,在与社会生态系统每天的博弈和交换中,获得野性真实的结晶。

3、野性施展指南
公益组织是要“做倡导的”。这个过程就是替他人谋福利的过程,是施展自己野性的过程,是与社会生态系统真实博弈的过程,也是与社会资源真实化合的过程。

既然要做倡导,就要读读“倡导兵法”。倡导兵法其实也简单,不外乎两条,一是对焦清晰,二是方法多变。

对焦清晰,就是学会在一段时间内,只对准一件事。

公益组织一向人手不足,因此必须在人手最少、时间最紧、方法最不确定的情况下,实现一定的目标。

人手少也有好处,灵活、机动、快速、多变,不拘泥陈规,不容易被捕获或者说反对焦。

而互联网时代或者说公民社会时代,又给了“一个公民与一个巨大系统博弈”的机会。当一个人可以站在千军万马面前的时候,这个人的能量是巨大的。当一只蚊子可以让一个三军总司令彻底不眠的时候,这只蚊子的能量是巨大的;当一句不确定的话,就让一个每天讲规则的人不知所措的时候,这个错误的、不确定、不靠谱的话,能量是巨大的。

灵活了,就要对焦。对焦最大的好处,就是会在局部形成优势。如果你只有三个人,与三万个人对峙,那么必败无疑。但如果这三个人,每次只和一个人对峙,就可既在局部掌握主动,又在其首尾不相顾时,持续获得节节胜利。也许某一天,三万人的团队会发现,自己只剩下了一半人。然后,三人小组,就望风逃跑、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很多人会抱怨“一个事件中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太多了”、“九龙治水的结果是互相推诿”。但如果用对焦理论来说,一个事情有多个部门在参与,在你倡导时,一定会有两个益处。一是互相之间有些忌惮,因此,势必都要有些表态。二是互相之间都很冷漠,因此,不会互相支持。此时,需要做的事,是逐一核查,今天对焦一家,核查清晰,压力给足。过一阵再核查另外一家。这样,一遍缕下来,你就会发现,倡导的胜利来得也不是那么艰难。而如果你同时把他们都当成博弈对象,那么,你既容易失焦,又容易把整个利益相关方压成一个共同利益集团,组队来反击。

方法多变,大概可从两个角度来讲。

一是一定要把困难切分。打个比方说,跳上一座高崖,肯定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一级一级地凿台阶上去,目标就能实现。何况有些台阶是天然的,有些台阶旁边有树木做支撑。

然后,才轮到各种方法轮番上阵的问题。方法又分为笨方法和巧方法。很多人倡导不到位,不是方法不对路,而是“笨工夫”没用足。比如你拍摄一个排污口,坚持不懈拍上一年,微博晒上一年,就可能引起效应。比如你打电话举报一个黑烟囱,如果你打后自己就跑了,再没有任何行动,那么,原本满心激情的举报,就可能沦为无效举报,进而导致自己产生“举报是没有用的”消极经验。

有了“死磕到底”的韧性精神,有了不解决不罢休的信念,就好办了。各种兵器你就可以尽情使用了。各种兵器都用了一轮之后还没动静,那么,组合使用就可以创新起来。已经有的兵器无法满足要求,创新的兵器就可能出现了。

因此,当一个机构的“级配”足够丰富,野性又足够强大,那么,对焦一个个案例时,所采用的方法就会很多、很笨、很巧、很灵。

这时候,再去体味所谓的“倡导兵法”,才有欣赏和感知的能力

电商--施寒静(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