饸饹,古称“河漏”。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派专人对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河漏”作为其中之一上报朝廷,因其名字古怪引起康熙皇帝的注意,便命人做好品尝,吃后赞不绝口。但因名字“河漏”之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快,于是挥笔将“河漏”改为“饸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店不在大,有客就兴。开办于大清朝的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宁晋“西关饸饹锅”,历经两个甲子,经过四代人的传承和延续,越办越旺,靠的是实诚。经过百年的变迁与发展,“西关饸饹锅”久盛不衰,表面看百年一店是商业现象,其内涵在于体现出历史文化的传宗接代,传递的是文化元素。“西关饸饹锅”120年的历史,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式店铺的经营史,还显示了宁晋人的聪明与智慧,以及诚信、厚道、坚毅的农民本色。
“西关饸饹锅”把家常饭做成风味名吃,有着独到之处:以上等的荞麦面为原料,将面条直接轧到锅里。大锅宽汤,面条在锅里滚上两滚,顷刻就熟,面汤不乱,面条不化,吃在嘴里筋道、利落,食客们图的就是这一口。往碗里盛面条时,筷子一挑,漏勺一磕,不多不少正好,动作干净利索。再加一点清汤,舀一勺肉卤,抓一把葱花、芫荽撒在上面,顿时清香扑鼻。
好汤、好面、好滋味,传承、创新、再发展。百年历史,积淀了丰富的餐饮文化,今天的西关饸饹,正绽放异彩,厚积薄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