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历史人物传略(中共党史人物)<一>

家乡区县: 永州市祁阳县

蒋毓华 (1888—1927)革命烈士。字培樾,号葆荪,祁阳云盘甸人。191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两年后,赴南洋考察,归国后于1924年从上海买回织席机,创办祁阳第一凉席厂,又办林垦公司。次年,加入国民党。1926年8月,组建国民党祁阳县党部,任常务执行委员。同中共祁阳县特支负责人雷晋乾、王一分等赤诚共事,于1927年2月合力创办“中国国民党祁阳县党务训练所”,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马日事变”发生,在文明铺被捕,6月9日,就义于祁阳县城王府坪。

李 达 (1890—1966)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号鹤鸣,曾用名立达、江春、李特、胡火等,零陵县(今冷水滩区)蔡家铺人。1905年考入苹洲中学。1909年考入京师优级师范。1913年,考取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师范理科。在日本,勤奋钻研马克思主义。1920年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共同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编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刊——《共产党》月刊,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1921年2月起,代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书记职务,积极筹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开幕,他是代表之一。大会开到最后一天,会场受到法国巡捕房的搜查,李达和夫人设法在嘉兴南湖租了一条船,使大会得以继续进行并胜利闭幕。“一大”会上,李达当选为中共中央宣传主任。同年9月,李达主持中共创办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工作,后又兼任上海平民女校校长。1922年7月,出席中共“二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他主编《新时代》杂志,连续发表《何谓帝国主义》、《马克思学说与中国》、《中国商工阶级应有之觉悟》等文章,阐述“二大”宣言的基本精神。1923年夏,李达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发生争执和分歧,随后离开党组织。北伐战争期间,李达就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兼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和代理政治总教官,并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教务和招生工作,与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分工讲授革命理论,发表《现代社会学》一书。大革命失败后,李达被国民党当局通缉,先后转移零陵、武昌、上海等地。在上海,李达与邓初民创办昆仑书店,大量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1929年,连续发表《中国产业革命概观》、《社会之基础知识》、《民族问题》等三本专著。1932年8月,李达到北京大学商学院任教,在险恶环境中,撰写《经济学大纲》、《货币学概论》两本专著。其中《经济学大纲》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和推荐,指出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马列主义的哲学教科书。抗日战争时期,李达困居零陵一带。解放战争时期,接受中共重托,说服程潜起义,为湖南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根据李达多年表现,由毛泽东、刘少奇、李维汉等做历史证人,刘少奇做介绍人,批准李达重新入党。解放后,李达继续从事理论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先后担任中央政法干校副校长、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八大”代表,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员、第一任中国哲学学会会长。李达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有深入研究,而且在法学、货币学、史学理论等领域做了重要的开拓性工作。他的重要著作还有《〈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等。他卷帙繁浩的著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思想界走过的道路,是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1966年8月24日,李达逝世于武汉。

韦 汉 (1892—1939)革命烈士。又名韦代二,字首经,化名黄子英。五四运动前后,在衡阳省立三师与夏明翰、蒋先云等积极组织湘南学生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贺恕、张琼等组织和领导了常宁水口山铅锌矿的罢工斗争。罢工被镇压后,又去安源煤矿从事工人运动。1924年元月,从安源被派回江华,积极发展党组织,创建了江华县第一个党小组和党支部,组织农会、农军,领导农民运动。1928年3月组织暴动,因计划失密,遭敌人追捕,转移广西龙岩、钟山县等地,以教书为掩护,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935年再次回江华,一面教书,一面开展党的工作。1938年春,在贝江熊巴冲任教,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帮助冯绍翼筹建湘南游击队。1939年元月30日不幸被捕,就义于江华鱼凉山。

胡仕虞 (1896—1929)革命烈士。字辅仁,零陵县人。五四运动期间,开始

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为中共零陵县

党组织负责人之一。“马日事变”后,他不畏白色恐怖,重建零陵县党组织,担任

党支部书记。1928年8月被捕,次年英勇就义。狱中遗墨(载《革命烈士书信》续

篇)气壮山河,充满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陈奉石 (1894—?)又名陈云,零陵坪福头(今属双牌)人。1918年毕业于衡阳三师,1919年到永州新民小学任教。1925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回零陵与唐皓、舒翼筹建党小组,同年秋任中共零陵县直属支部委员,零陵总工会委员长。大革命失败后,于1927年8月再次到永州重建党的组织,发展胡仕虞、王玉和、陈树英等10余人入党。1928年春,奉命赴长沙做地下工作。同年8月被捕入狱,判刑四年。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三军团攻克长沙,释放在押政治犯,陈云得以重见光明。出狱后杳无音讯,传说他可能上了井冈山。

肖 明 (1896—1959)新田枧头人。衡阳三师毕业。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冯玉祥部任总司令部政治部副部长。历任中共渭南县委书记,渭南地委组织部长,华北特委组织部长,北方局委员会书记,晋察冀边区工委书记,张家口市委书记,察哈尔省委城工部长,华北城工委员会委员。解放后,任北京市工会主席。1959年病逝。

李启汉 (1898—1927)上海党团组织创始人之一、早期著名工运领袖、革命烈士。字仙槎,又名森、士森,曾化名志生,江华码市人。五四运动后,在长沙、武汉、北平等地从事学生运动。不久,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1920年12月,在中国工人联合会大会上,当选为主席。1921年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主编《劳动周报》,并在上海小沙渡创办工人补习学校。1922年2月组织了宁波、上海海员和招商工人的罢工,同年6月在组织和领导上海浦东日华纱厂和上海邮电工人大罢工期间被捕。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他虽在狱中,但仍被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获释出狱后,被派到湖南松柏银矿继续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1月出席党的“四大”;五月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五卅运动爆发后,曾组织沙面工人大罢工,后担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委员、干事局局长和党团组织书记。1927年广州“四一五”政变中被杀害。

雷晋乾 (1898—1927)革命烈士。字震顽,祁阳坝塘人。1918年秋考入湖南三师,在校为革命团体“心社”和湘南学联骨干。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安源、衡阳、宜章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结业后,以特派员身份被派回祁阳。1926年创建中共祁阳特别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后兼任县农民协会委员长。1927年3月祁阳县农民自卫军总队成立,任总队长,同年6月9日被国民党枪杀于祁阳县城王府坪。

柏忍(1898—1929)革命烈士。女,原名芝春,宁远柏家坪人。早年毕业于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在五四新思想影响下,执著追求新思想,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26年在宁远参加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县农协妇女主任兼北二区农民协会委员长。“马日事变”后,以乡村教师身份在宁远、荔浦(广西)等地继续从事革命斗争。1929年元月在广西平乐被捕,受尽酷刑,被割掉左耳右乳,始终坚贞不屈。同年4月27日在宁远壮烈牺牲,人民称之为“秋瑾式的巾帼英雄”。

陈为人 (1899—1927)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革命烈士。原名陈蔚英,曾用名陈洪涛、陈涛、张明、张道立、张敏,江华八百美村人。1918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1920年受李大钊委派赴山东介绍“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展情况,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在北京铁路总工会工作。1923年与李震瀛至哈尔滨、沈阳、大连等地开辟党的工作。1924年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在北平市委工作,负责组织工人运动。同年11月参加组织了“首都革命”。1926年参加组织了北平“三一八”集会和示威游行。1927年任顺直省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同年10月任满洲临时省委书记兼秘书长、宣传部长。1928年任满洲省委书记。同年12月被捕。1929年7月被党营救出狱后,到上海负责党训班工作,并同谢觉哉等主办中央报——《上海报》。1931年春复被捕,年底再次营救出狱。1932年负责党的“中央文库”工作。1937年在上海病逝(党的七大追认为烈士)。

谭丕模 (1899—1958)文史学家。祁阳七里桥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28年至1930年,担任北平《新晨报》编辑,并与吕振羽等组织“东方问题研究会”,创办《新东方》、《新亚洲》杂志。1931年,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北平教联。1935年,同曹靖华、齐燕铭、李何林等组织北平文艺家协会,任理事。1937年11月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度与党失去联系,1950年重新入党),旋任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委员、宣传部长和文教委员会主任等职。尔后,先后执教于民国大学、中山大学、桂林师范学院。建国后,任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湖南省文联第一任主席,中南文联作协常务理事,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省人大代表,还兼任《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编辑,后调至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58年10月17日,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及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访问,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其主要著作有:《新文学概论》、《文艺思潮之演进》、《新兴文学之比较研究》、《中国文学史纲》、《宋元明思想史纲》、《清代思想史纲》、《古典文学论文集》等书。

影子(2014-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