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大吴泥塑是一种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汉族传统手工艺美术品 。其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已有768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为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艺人。
潮州大吴泥塑的艺术表现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印、彩,其中贴、印、彩的有机结合而形成了强烈的汉族民族风格,是区别于其它雕塑和民间泥塑的地方艺术特色。大吴泥塑多取材于潮剧、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中的人物造型,以及人们生活中谐趣的人物情景造型,分为戏曲故事人物,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肖像,神、佛像,儿童玩具(也称“杂锦”)等五大门类。
大吴泥塑制作工艺精细,在广东潮州汉族民俗活动中广泛使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大吴泥塑在历史上之享有很高的价值地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贴塑这门独特技艺唯大吴特有。 “贴塑”是大吴泥塑的最大特点,它浓缩了整个大吴泥塑的艺术精华。如塑戏剧人物,先塑制主身姿态,包括四肢,其次根据人物角色,单独塑其衣袍、帽子、头像、手掌,再把它贴上主身,所以作品从整体上看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贴塑工艺要求艺人不但要有非常精湛的技艺,而且还要有恒心,因为贴塑工艺在讲究技巧的同时,还十分耗时。
除了贴塑外,大吴泥塑在“着色”上也十分讲究的。艺人一般根据泥偶形象及人物性格特征为泥塑着上恰当的色彩,其中开眉点睛技术难度非常大,需要艺人从力度和速度、技法各个方面去把握。大吴泥塑的着色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不仅展现了它制作工艺的精湛,还凸现了艺人的独具匠心。
正因为如此,大吴泥塑在独具风格的同时,也显现了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劳动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