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篦是两种器物,即木梳和篦子。常州梳篦制作技艺形成于东晋时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常州梳篦制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制作规模也超过历代。清乾隆年间的《常州赋》载:“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当时,常州西门、南门一带有几万人从事梳篦制作,因而西门有“篦箕巷”,南门有“木梳街”作为地名。清光绪年间始,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都到常州定制一批精品梳篦,作为御用品,送进京城宫廷,故常州梳篦一直享有“宫梳名篦”之誉。近现代,常州梳篦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和博览会,荣获10余项金、银质奖章,如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和平博览会银奖,1926年获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金奖,1981年获国家银质奖,1991年、2004年获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金奖。在对外交往中,常州梳篦常作为国礼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地区汉族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
梳篦总称曰“栉”,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栉在我国古代,与簪、钗、胜、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为八大发饰。篦箕系栉的一种,古代汉族妇女常把精美的蓖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的密,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并能插于发间作首饰。常州篦梳自魏晋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制篦业的祖师当是陈七子。
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这就是最初的篦箕。 常州木梳业与篦箕业所奉祖师不同,木梳业奉赫连、皇甫为祖师,篦箕业奉陈七子为祖师。赫连和皇甫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巧匠。赫连有时又被写作赫廉、黑连。据说,后来每年农历2月18日和9月28日,梳篦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祖师,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你眼垂花市街、篦箕巷,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古人吟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时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