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市文化产业面临的发展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总体上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辐射能力相对较弱,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品牌优势。与中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求具有较大差距,与省内发展较快市区对比具有明显距离,主要集中在七点:
一是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足。商洛秦为商鞅封地,汉为四皓隐居之处,历朝历代都有文物古迹遗存。现有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9项。发现并保护的全国文物古遗址、古建筑等文物保护点1200多处,其中省以上文保单位20多处。洛南旧石器地点群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洛河元扈山“仓颉授书处”摩岩石刻表明这里是文字的发祥之地。蓝关遗址、武关遗址、商鞅封邑遗址和“闯王寨”、“生龙寨”遗址仍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东龙山夏商周遗址被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汉代的四皓墓、隋代的文庙、唐代的丰阳塔、宋代的商州城垣、金代的二郎庙、明代的商州城隍庙和龙山双塔、清代的会馆群成为人们参观与凭吊之地;商洛诗路风流、文脉流长,曾养育过刘蜕、张海、郭邈山、王焕猷等一代大家名流。历代文人墨客题诗赋咏,留下优美而壮丽的诗篇,秦代四皓的《采芝歌》,东晋时期陶渊明的《赠羊长史》,南朝周弘正的《入五关诗》,唐代大诗人杜牧的《题武关》、柳宗元的《商洛古松有感》、李白的《商山四皓》、王维的《送礼太守赴上洛》,白居易更是留下了“我有商州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间”的千古名句等;商洛民间传说故事丰富,历史典故众多,“烈女村的传说”、“商山人参与桔梗的传说”,“李白愤书仙娥诗”的故事及李自成与闯王寨的故事等;商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为全国革命老区之一。厚重的文化渊源,丰富的人文资源由于开发、挖掘、保护及推广不足等原因,造成市场化程度弱,没有形成较为广泛的影响力,辐射还仅局限于省内和周边区域。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第一是占比偏小。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0.99%,低于全国、全省1.95个和2.0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0.97%。文化产业企业及个体经营户数量占全省2.9%;资产总计及固定资产原值总计占全省1.8%;从业人员占全省2.7%;营业收入占全省2.7%;第二是对比较弱。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省内十一个市(区)中居第八位,文化产业企业及个体经营户数量居第七位,资产总计及固定资产原值居第七位,从业人员居第八位;第三是结构不优。全市文化产业产品结构仍不尽合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和项目较少,多数文化行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