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文化(三)

家乡区县: 陕西省丹凤县

戏剧编辑“商州山窝窝,处处花鼓多”。商洛花鼓,是商洛山区人民喜爱的一种地方小戏,也叫“跳花鼓”、 “舞花鼓”,盛行于镇安、山阳、丹凤、商县。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民间艺术。“跳”和“舞”是其最突出特点。商洛花鼓剧目约500多本,著名常演的有几十本,内容大都是反映山区风情民俗和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
商洛花鼓起源:
1.始源于湖南,上传湖北,南由汉水传至安康、汉中一带;北由丹江传到丹凤、商县、洛南一带,进而传人关中
2.由汉代秦陇马上鼓吹乐衍变而来,原为军事操练和出征仪仗所用
3.范大成《桂海虞衙志》载,诸葛亮军中就置有吹乐队,以锣鼓悬系腰间, 口唱歌词,溃敌
4.《敦煌拾零》《隋唐演义》记载,隋末瓦岗寨三十六兄弟,“打花鼓”,救秦琼,故“唐将班子花鼓”。
5.五代以后,花鼓才进入民间
6.宋杂剧的“大迓鼓”、“迓鼓舞”、“跑汉船”
陕西道情,因由古代道士念经唱词,诵说道教情理而得名。陕西道情有陕北,关中,商洛和陕南四大流派,亦称四路道情。商洛和陕南则主要以皮影戏形式演出。陕西道情主要有帮腔的形式。扮演者在前台演唱,后台附以帮腔,几乎是每两句唱词都要帮腔一次。
“戏剧之乡”、“花鼓之乡”的美称
以商洛花鼓为代表的戏剧文化
秦腔、汉调二黄、商洛道情、商洛花鼓、豫剧、曲剧、曲子、话剧、歌剧等
“商洛花鼓”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民俗编辑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商洛属中国地理上的南北过渡地带,也是文化上的过渡地带,秦楚文化交融,使丹江沿岸和整个商洛的民俗文化亦独具特色。五代以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被边缘化而,为避乱之所,各色人谋生,江湖成分复杂,多族群杂居,多文化背景结构共存。相对封闭,造成族群文化的原发性持续长久。
人口源流-不同文化类型
丹江漕运“百艇联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
“八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关、寨、营等地名遍布商洛各地
巴楚文化的商山号子、商洛山歌
7红色文化编辑新民主主义革命,商洛两度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豫鄂陕革命根据地。
著名革命将领:李先念、贺龙、刘伯承、徐向前、王震、徐海东、程子华、汪锋、唐树、刘志丹、许世友、关向应、徐宝珊、郑位三、陈少敏、陈先瑞
活跃过的红色部队:西北工农革命军、红四方面军、红三军、红26军、红25军、红15军团和中原解放军。

张娜na(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