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遗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自1987年以来,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主持的5次考古发掘发现,聚落遗址内,包括居址、墓地、祭坛、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同时,发掘出土大批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反映出同时期其他遗址中所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由此推断,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的城市。
凌家滩遗址位于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地处裕溪河中段北岸,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遗址距今5300年,为一处大型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凌家滩遗址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的100处重大遗址之一。
凌家滩遗址因其各类遗存齐全,文化内涵丰富。专家评价,凌家滩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一处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该遗址面积16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22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氏族墓地1处、祭坛1座、红陶块铺筑的3000平方米神庙或宫殿遗迹1处、红陶块砌筑的水井1口、巨石遗迹3处,出土各种精美玉器与其他珍贵文物1500余件,也被列为上世纪中国100处考古遗址大发现之一。
红陶块遗迹
红陶块遗迹分布在凌家滩村内,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厚度1.5米。
红陶块经过高温烧制,质地坚硬。单就红陶块本身而言,它是经过800—1000°C的高温烧制而成的,质地坚硬,至今我们仍很难将其砸碎。中国古建筑协会会长杨鸿勋先生认定:红陶块属人类有意识加工的建筑材料,凌家滩的红陶块应是中国人类建筑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是现今我们所用各类砖的祖先。
祭坛遗迹
在凌家滩发现一座大型的祭坛遗址,是我国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年代也较早的一处祭坛遗址。凌家滩祭坛为正南北向的长方形,现存面积约600平方米,原面积约1200平方米,位于凌家滩遗址的最高处。在祭坛上发现有用于祭祀的“积石圈”和3个长方形的祭祀坑,在祭坛的东南角发现有红烧土和草木灰遗迹,草木灰堆积很厚,呈灰黑色,推测这里可能是祭祀时用火的地方。整个祭坛的形制和特征都表明它是凌家滩遗址中极为重要的一处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墓葬区
凌家滩墓葬区位于凌家滩聚区北部高岗平台地上,面积约14000平方米,规划周密,由南向北分列八排,以第一牌和第二排墓葬规格最高,不仅墓坑面积较大,随葬品也十分丰富,数量达几十件甚至上百件,主要以玉器为主。随葬品层层叠叠规则的放置在墓主人的两侧及身上。
古井
发现于红陶块遗迹中,该井井壁上半部系用红陶块圈成的,直径为1米、深3.8米。井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凌家滩的先民们此时已进入了文明社会,因为他们已知道饮用干净卫生井水了,但从井底仅有少数陶片的现象以及井的位置来看,它应不属于一般人都能使用的水井,而是最高权力者使用的,或有重要的祭祀活动时才使用的“圣水”井。该井使用人工建筑材料和垒建技术,为目前国内已知最早的实例。
石墙
建筑遗迹“石墙”,它发现于凌家滩遗址两块墓葬区的分界处,该“石墙”是一条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东北、西南走向,用小石块契垒而成的带状建筑物,因发掘面积有限,对它的长度以及功能还暂不清楚,但就其现有建筑物本身而言,就不得不为之惊叹。该建筑物是利用石块自身宽窄大小不等的形状,一块块相互契垒起来的,每块石头之间没有任何粘合剂,但至今我们用手仍不易将契垒在一起的石块拿开。这足以表明凌家滩的先民们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几何力学,并有着高超的建筑水平。
1987年6月
1987年6月,省考古研究所决定成立凌家滩考古发掘队,由张敬国研究员任队长,对凌家滩遗址进行正式发掘。第一次发掘就取得了惊人的发现,出土文物200多件,包括玉版、玉龟、玉勺等一大批精美玉器;尤其是发现一把重达4.25千克的石铲,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把石铲。
2000年10月张敬国又率队对遗址进行第4次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这次发掘面积虽不大,但成果十分丰富,除发现25座墓葬,出土110多件文物外,还发现了玉器加作坊遗址1处,在凌家滩村内发现了大面积红陶块建筑遗迹,和一处用红陶块砌成的水井。
2007年5月
2007年5月,时隔6年后,张敬国再次率队对遗址进行第5次发掘,发掘面积45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4座,灰坑3个,玉器、石器作坊遗址1处,出土文物400多件。这次发掘在祭坛近顶部发现一件用玉石雕刻的猪形器,重达88公斤,堪称新石器时代玉器之最。在玉猪的身下压着一座疑似部落首领的大墓,墓坑内摆放随葬品约400多件。墓主人胸前摆放着10多件玉璜,两臂位置各放着10件玉镯,胸部以下至脚部叠压着玉铖、石铖、石锛、石凿,部分部位叠压达2至6层器物。[1]
5次发掘合计发掘面积不过2550平方米,而通过现代航空遥感技术培训和考古钻探方法,测出凌家滩遗址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仅占遗址总面积的1/800,神秘而丰富的凌家滩遗址仅仅才露出它冰山一角。然而出土的文物数量,多达1900多件,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震撼海内外。它透露出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014年6月
经过近两年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5000年前的凌家滩先民不仅能够制造精美的玉石器,而且已开始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丰富饮食品种,另外在房屋建设中,他们已懂得类似钢筋混凝土的:“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
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凌家滩遗址举行公共考古开放日。考古现场不仅迎来了中科大和安大考古系的70多名学生,还迎来一些对考古充满好奇的民众。据悉,为拉近考古和民众的关系,安徽首次将大型考古发掘现场向民众开放。
考古人员对遗址墓葬南侧的壕沟进行发掘,最深处已有两三米。考古人员在土层切面上,按顺序标注上地层的年代,明清、唐宋、汉代、新石器。负责现场发掘的省考古所研究员朔知说,前五次发掘结束后,为弄清凌家滩先民的现实生活状况,他们对凌家滩遗址进行大范围的勘探后,特地选择凌家滩遗址本身和外围,开始四处发掘。经过近两年的发掘,他们不仅确认了作为区域中心位置的凌家滩遗址不仅有超过40万平方米的居住区域、长达2000米的壕沟、外围一系列的村落。而且对凌家滩先民饮食居住、生产及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zhujinxing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zjx95030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