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民俗

家乡区县: 茂名市电白区

正穷节吃艾饐

农历正月最后一天为“正穷节”,即正月结束的意思。茂名地区“正穷节”还有另一层含义,因本地“正”与“蒸”同音,“正穷”即“蒸穷”,是将穷苦病患从人世间“蒸发掉”之意。这天,乡间户户饮艾茶、插艾花、吃艾饐。人们都到田野里采摘艾菜,拿回家中洗净、晒干,搓成茸状,
正穷节吃艾饐
放进锅中煮熟,搓干水,伴以米粉、红糖搓匀,做成艾饐。因艾有去尘排积、镇灾驱邪的作用;故艾饐也称“正穷,吃了“正穷”,可使身体健康,无病少痛,人们非常喜欢吃。

【注】:饐字,是《高州府志》的写法,民间通俗写作(米乙)。读音为[ég3](广州话拼音方案,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音字典》),香港威妥玛粤语拼音为[ek3]。只因电脑字库没有此字,所以网上一般用相近的“籺”替代。

年廿六、七做饐吃

每年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或二十七,我市民间都有做吃的习惯。相传,从前茂名本是一片荒芜之地,五谷不生,后来来了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见此处丘陵连绵,了无烽烟,便扎根开荒种作,繁衍生息。人们初时只能种些薯类等杂粮,聊以充饥。为充分利用粮食,人们便将杂粮用木槌捣成粉,加水搅成糊状蒸煮,令其体积增加几倍,成为木薯糊、玉米糊之类的食物。再后来,人们已成功地在这块土地上种上了稻谷,并连连获得好收成。为庆祝丰收,也为调换口味,人们便按先前之方法,将米捣成粉,并配以蔬菜之类简单的馅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味道的食物,这就是“饐”了。初时,人们还只是用梗米(俗称“粘米”)粉做,后来发现糯米粉黏性更强、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专门用糯米粉做饐,年复一年,渐成风俗。

茂名糯米饐式样很多,有煮汤饐、菜包饐、寿桃饐、水饐、糖心糍、糖板饐、槌挞饐、灰水粽、艾饐、糯米糍、发饐等。各种饐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每年在过年前几天,即腊月二十六、七的时候,我市民间便兴起做饐的习俗,一来表示送旧迎新,二来可准备一些以“摆年”(即将饐放在家中跨越新旧两年),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生活美好。

年晚张贴春联守岁分压岁钱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茂名地区称年晚或年三十晚。这一天,农村的生产活动基本停止,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门神,门额上贴上利是,灶头、水缸、猪栏、牛栏、谷桶等也要开始贴上一张小红纸,以示吉利。还搞一些祭祀活动,备办鸡、猪肉、鱼等酒菜,烧纸烧香祭祠堂、庙宇、社稷、祖宗、灶君等。

除夕晚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团圆饭基本上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一顿。外出的人一般都回家过年晚,与家人团聚吃年饭。吃时,若家里有人外出未归时,则要给外出的人留下1个座位和1副碗筷,以寄托思念之情,团圆饭也要剩些到第二天(即第二年)。团年饭的菜式多样,但一定要有鱼,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

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祭祖宗。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当晚,长辈要给孩子分压岁钱,还要在家中摆上一些生蒜、慈姑、甘蔗、糯米、煎堆、果品、蒸糖笼等,此谓“摆年”,都是表示来年多福多寿、甜甜美美、平安幸福的意思。此外,家中每间房子还要点上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直到交年时分,家家燃放烟花炮竹,以示除旧迎新。

鬼节

农历七月十四,又称盂兰盆节。这天,家家户户做簸箕籺、杀鸭(因为鸭是阴性动物)、备酒菜、办纸鞋、纸衣于堂前祭祖,于天底下祭孤魂、荒鬼。晚上临河放灯,有的乡间请道公于野坡或河滨设坛“打醮”,施幽,小的一天收场,大的做三五七天。解放后已基本绝迹。

冼太夫人诞

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茂名的高州等地城乡凡有冼太庙处,均于正日前后数日,演戏祭奠,高州市的良德、长坡、东岸等冯冼氏聚居地尤盛。冼姓聚居的长坡雷垌村,称冼夫人为“姑太”,过去每逢冼太诞,村民总是备办牲醴,敲锣打鼓,到良德(冯宝的故乡)迎接“姑太”回娘家欢庆佳节。而长坡旧城为冯宝后裔聚居地,那里的冼太庙则去数十里外的雷垌村把“冼太”迎接回到旧城的冼太庙来。而毗邻的化州,解放前,在冼太诞前几天,便到高州城迎接冼太到化州,一路上各村庄都有“抢拜”的习惯,抢拜完毕,当晚还演戏游行。

祭灶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备以果品、甜品,祭祀灶君,送其升天,之后大搞卫生

尼克(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