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邱镇,称"梁昊国",位于费县、平邑、山亭三县区交界处,系春秋时期梁王城所在地。总面积197平方公里,辖83个行政村,人口9.1万人。全镇经济发展,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心城镇"。
交通便利。北临兖石铁路35公里,日东、京沪高速公路45公里,距离临沂飞机场50公里,距日照海港150公里,境内岚济公里横贯东西,费枣路、兴梁路、兴郝路、梁徐路交通网络密布,形成了快捷畅通的交通格局。
梁邱镇为纯农业区,无工业污染,除粮油外,经济作物丰富,年产板栗2000吨、白莲藕1万吨、土豆1.5万吨、葡萄2万吨、桃2万吨、金银花5000吨、淡水鱼8000吨。年出栏生猪6万头,肉鸡300万只。
矿产资源丰富,花岗岩储量6亿立方米,有30余个品种,其中翡翠绿、孔雀绿、樱桃红、苹果绿、草坪绿、沂蒙黑等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石灰岩储量3亿立方米、页岩储量5亿立方米、矿泉水产出量500万立方米、铝钡土储量300万立方米。
相传东周时有位梁王在此筑城称王,死后葬于村西南岭上,墓冢高大,后人就以此丘墓取作地名"梁丘"。清朝为避孔子名讳,演义为"梁邱"。
梁邱镇清代为费县四大重镇(平、仲、梁、冶)之一。民国时属于费县第七区。1943年为温河县梁邱区。1944年1月,设梁邱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是鲁南区党委、行署及鲁南军区驻地。1958年9月成立梁邱公社。1984年5月改为梁邱区辖4个乡,1985年9月撤区并乡,梁邱定名梁邱镇。
梁邱是费县著名的回民聚居地。回族迁居费县梁邱主要在清代。据清同治十年(1871年)梁邱《遵古源流》记载:"梁邱区,共有数姓,米氏、张氏、杨氏、魏氏、陈氏、赵氏,凡此庶族,来兹土者虽不一,其人要皆西域之名族,主圣之教泽也"。光绪十二年(1886年)《米氏七家世次碑》载明:梁邱米氏最早是从齐河县米家迁入费县。先在米家坡安居,因山高岭薄,土匪肆扰,遂搬迁梁邱镇,筑围子定居。其后他姓相继而来,共有数十姓,至今已有2000多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