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县综述

家乡区县: 虞城县

2013年虞城县完成生产总值(GDP)182.9亿元,同比增长11.5%。[5]2013年以来,虞城县围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品位”,统一思想、强化领导、开拓创新、狠抓落实,促进了全县城乡建设工作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全县城镇化进程,2013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2%。

一是强化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城市。抢抓“商虞一体化”建设机遇,牢牢坚持虞城向西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力建设宜居城市,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提高城市亲和力、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把城市建设特别是公园建设与居民的需求对接,突出“水系”、“绿色”和“文化休闲”三元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建设原则,依托周商永运河、响河、十字河,沿河布点,打造绿色生态长廊,相继建成了人民公园、森林公园、两河口公园,打造居民满意的宜居城市。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全县城镇基础设施投资达7.3亿元。进一步完善老城、提升新城,壮大中心城镇。在争取开通南环路至华商大道、木兰大道至北海路、嵩山路至长江路、陇海路北至胜利路四条交通干道同时,完成了木兰大道的升级改造和大同路东段的综合整治,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扩建,强化了对十字河河道的综合治理,并完善了城区街道的电力、通信、供水、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

三是膨胀重点镇规模,加快中心社区建设。着力完善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镇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通讯、园林绿化、公益设施等项目建设步伐。2013年杜集镇、利民镇、界沟镇,镇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20%以上,逐步把重点镇建设成为一方市场体系完善、服务设施齐全、结构布局合理、人居环境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围绕集镇狠抓社区建设,利民镇中心社区已经全面建成;杜集镇中心社区一期基本竣工,大侯乡社区一期78套已经启动;另有界沟镇、乔集乡、刘集乡、张集镇等中心社区均在建设中。

农业

虞城县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向名优产品规模化、商品生产基地化、科技服务网络化、社会服务系列化、农村经济现代化方向发展。县委、县政府提出"优化农业"发展战略,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活农村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为了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2000年初县委、县政府引导干部走出机关,带领农民奔小康,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搞高效农业示范开发,成立农业综合开发公司27个,充分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和区位优势,机关干部示范带动搞营销,形成千军万马出虞城,风风火火闯市场的局面。同时,强力扶植龙头企业,增强其带动能力,形成"舞动龙头闯天下,龙头连着千万家"的农村产业化发展新格局。省、市领导曾多次亲临虞城考察并予以赞扬,《河南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介绍了虞城县、乡机关干部领办高效示范园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河南省委主要领导号召在全省推广虞城经验。

农业产业化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开创了新天地,已形成"三线""八园""十基地"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虞城县是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优质红富士苹果基地、优质无籽西瓜基地、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面粉加工基地。全县粮食面积110万亩,年产粮食6亿公斤。棉花面积30万亩,年产优质棉45.5万担。果园面积30余万亩,年产优质果2亿公斤。在中国1999昆明世博会中,"虞国花木兰牌"红富士苹果获得苹果类大奖,"虞国花木兰牌"酥梨获得铜奖。蔬菜面积26万亩,年产蔬菜1.2亿公斤。芦荟、山药、烟草、西瓜、大葱等已形成规模。森林覆盖率21%,被评为全国首批平原绿化达标县。养殖专业户1万多户,肉、禽蛋、奶产量分别为9万吨、1.8万吨、0.8万吨。为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品位,虞城还强力实施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和标准化生产,成为"河南省首家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县"。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1家,市级5家,县级16家。全县已形成了一路一景、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群,集种植、观光于一体的高效农业格局已经形成。

工业

皇攀攀(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