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潞绸

家乡区县: 山西省高平市

谈起丝绸织品,人们谈论最多的恐怕是苏杭二地。然而晋城潞绸历史上也曾美誉天下,称雄明、清两代。

晋城、长治两市古称“上党”,战国时便置“上党郡”,至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隋、唐改称潞州,这里的丝织业源远流长,潞绸就是因产地而得名的。

明朝初期,朝廷在山西设立织染局,主管为皇家派造潞绸,潞绸作为皇家贡品长期上贡朝廷,由此潞绸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人郭子章写道:“西北之机潞最工,潞城机杼斗巧,衣被天下”。明末清初的匠户起义几乎毁掉了所有的织机,此项技艺随之衰落。民国初年在高平南王庄一带以李天明(1880年-1959年)为代表人物又将这项手工技艺重新恢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扶持丝绸产业,在南王庄一带成立丝绸合作社,以李玉娃、李有胜等为代表的传承人又将此手工技艺发扬光大,随之1960年在南王庄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了高平丝织厂,李梅芬、李建华等人把此项技艺继承和传播开来。

潞绸的织造工艺曾一度领先于苏、杭二地,早在隋代其丝织工艺技术已具较高水平,可用拈丝作经线,用不同拈向的合股丝作纬线,织成质地较薄、表面皱缩的平面绉纱,还可以织出光如镜面且有花卉状的绫。明清时期丝织技术方面有不少杰出成就,突出的品种有妆花、彩织锦纹。

潞绸在高平一带沿袭生产,从未间断过。山西省吉利尔潞绸集团织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高平丝织厂,即当年的高平市南王庄手工业丝织社,生产的品种当时就有电力纺、洋纺、手绢绸、缎背绉等几十个品种。1958年“太行山上一枝花”高平丝织印染厂成立后,更是将潞绸的生产工艺推向了更高的档次,生产出的高档品种真丝双绉、织锦、织锦被面、软缎被面,在全国丝织业生产中都名列前茅,出口到世界各地,其织造的“毛主席去安源”巨幅彩色像更是古代潞绸工艺淋漓尽致挖掘发挥的杰作。直到今天,仍是丝绸界无法超越的典范。

目前,潞绸织造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发展状态,艺术自身的文化链条不够牢固,而且异常脆弱。加上现有的民间艺人普遍偏老,缺乏稳固的现代传承体制,人亡艺绝,后继无人的问题尤其突出。

【特征】

可用拈丝作经线,用不同拈向的合股丝作纬线,织成质地较薄的表面皱缩的平面绉纱,还可以织出光如镜面且有花卉状的绫。潞绸手感厚实、结实耐用,辅以刺绣、手绘,精巧亮丽。

【价值】

潞绸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它所流传积累下来的诸多表现内容,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教化、认知和审美价值,而且是研究当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最为鲜活的史料。特殊的工艺、多样的功能,使得潞绸同时还具有多重学术研究价值。

【代表性传承人】

李建华,幼年就跟随李有胜、李梅芬学习潞绸织造技艺,并一直在南王庄丝绸合作社学习,后进入高平丝织印染厂工作,把此项技艺传承和推广至全国。

阿土十一郎(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