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日,对于80岁高龄的王宝骏来说,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这天,由他个人编著、怀柔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协助出版的《怀柔文史钩沉续编》与读者见面了。为表彰王宝骏老人为怀柔文史工作做出的卓越贡献,怀柔区政协专门为他的《怀柔文史钩沉续编》举行了出版发行座谈会。
《怀柔文史钩沉续编》是一部有关怀柔历史方面的史料丛书。书中收录的王宝骏老人2002年以来研究撰写的53篇史料文章,对挖掘研究怀柔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宝骏祖籍山西,1949年毕业于通州潞河中学。毕业那年,恰逢北京和平解放,当时,他与同学们一起报考了“南下工作团”,因两耳听力障碍,未能如愿。想考取高中,又因家中经济拮据而搁浅,无奈参加了潞河中学旁边的农业技术培训班。毕业后,他只身一人来到举目无亲的怀柔县,从事起了农业、农村工作,并一干就是40年。期间,他踏遍了怀柔的山山水水,写出了大量调研文章,被人称为怀柔的“活地图”。1990年12月他从县农林办公室副主任的职位退休。然而,在退休后的20年里,他从未停止过奋斗的足迹和洒脱的笔墨,尤其是在收集整理怀柔的文史资料方面,投入了巨大精力。堪称怀柔“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一代楷模。
那是1991年春节过后的一天,退休在家只歇了40天的王宝骏,突然被领导召回,并委以重任,考虑他对怀柔的人文地理比较熟悉,让他担当起了当时的《怀柔县志》主编一职。二度出山后,王宝骏不负重望,带领编辑室6名工作人员两去南京、大连、石家庄;一去天津、张家口,历尽千辛万苦,一路省吃俭用,住的是小旅店,吃的是家常饭,就连整理调查笔记都是趴在铺上挑灯夜战进行的。在编辑室的几位工作人员中,王宝骏的年岁最大,虽说担任主编之职,但他从来不当甩手掌柜,而是与大家同甘共苦,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不仅身体力行,亲自拟定写作提纲、指导写作,解答疑惑,而且还亲手撰写了15万字的县志文稿。
在《怀柔县志》中,有1000多个索引词条需要整理,按原计划需要1个月时间,可王宝骏起早贪晚,连宿搭夜,仅用了一周时间。亲友们说:“一大把年纪了,干活悠着点,别累着”。每当听到这些劝慰,王宝骏总是憨厚的答道:“不完成《怀柔县志》的编辑,我睡不着啊”。
苦战十年,汗湿衣衫。经过努力,一部长达130万字的《怀柔县志》终于出版,至此,王宝骏老人也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可执着的王宝骏老人却没有这样做,之后,他又一鼓作气,全文标点了清康熙年间的《怀柔县志》和明万历年间的《怀柔县志》,并重新印刷刊行。与此同时,他还写出了《康熙县志辩误》等论文,送交给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
前几年,年近八旬的王宝骏又与“怀柔探古”接下了不解之缘,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目前已发表的作品有:《说古论今》42篇,《史籍探微》40篇,《文史钩沉》73篇,红学论文2篇,加上最近出版的《怀柔文史钩沉续集》一书,累计字数超过35万字。
如今,80岁高龄的王宝骏依然笔耕不辍,并经常出现于圣泉山、红螺寺等景区,先后撰写了《红螺寺览胜》,圣泉山《水之韵.山之灵》等文史文章,为怀柔的文史工作依然尽情的讴歌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