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利辛,虽然没有野生猕猴,但却有着130多年的养猴历史,人们养猴,驯猴,耍猴,走遍全国各地,创作了独具利辛特色的猴戏。1988年前后,仅阚疃、胡集、展沟一带,就有耍猴艺人近3000人,艺猴1500只。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和集镇,无不留下利辛耍猴人的踪迹。
利辛猴戏始于清朝光绪年间。那一时期的皖北地区,刚刚经过太平天国战争和捻军革命,灾难深重,民不聊生。阚疃集南程小楼灾民逃荒到河南省唐河县,跟人学耍猴,后来带回一只怀孕的母猴,从此猴戏在胡集繁衍开来,并逐渐向周边扩散。民国初年,猴戏和扁担戏、杂技成为西淝河一带灾民谋生的手段。他们牵着猴子走村串巷,四处乞讨,正如猴戏歌所唱:“锣鼓一打圆周周,哪方收粮往哪悠。南乡收了吃大米,北乡收了喝糊粥。南乡北乡都不收,沙河两岸度春秋。”
利辛最初的猴子是从南方的两广,云贵川和皖南捕猎而来。野猴是讨人嫌的家伙,饱尝猴子祸害之苦的山里人发现捕猴人进山,总要表示出最诚挚的欢迎。猴子爱吃玉米。捕猴人进山发现猴群之后,设法找隐蔽的地方安营扎寨。短则月余,长则二三个月,每天昼息夜行为猴子定点投放玉米。猴群在猴王的率领下,乍发现异常总要发出刺耳的怪叫,以引起同类的警惕。劝退了群猴之后,猴王怀着食之可疑,弃之可惜的心理,小心翼翼地前往,一次得食,屡屡前往,待群猴纷纷仿效,有投之,即食之,一种生的危机已悄悄降临到它们的身旁。逮猴人投玉米的范围越来越小,以至时机成熟了,覆盖玉米的陷阱已掘好,当猴子从翻板落入陷阱中,成为逮猴人的笼中之物,一个旷日持久的游戏也就结束了。直到本地猴子多了以后,人们才逐渐由到外地捕捉转为本地繁育。
猴子分为生猴和熟猴两种,没有经过驯化的猴叫做“生猴”,经过驯化的猴叫做“熟猴”。驯猴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常言道:“七天的腿,八天的腰”,耐不住性子不行。猴四肢朝下,要让它学会翻转跳骑,必须让它有站立的本领。练就要从后腿直立做起,将猴子的前腿绑了上举,固定在树上,后腿与地面似挨非挨。先学站,后学走,最后再学作揖、翻跟头之类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演变为一种猴戏艺术,有了锣鼓家什、服装道具,而且出现了“张飞卖肉”、“关公赴会”、“老包放粮”等成套的剧目。
猴戏剧一般是六场,也称六块脸,猴子戴面具扮演古装戏里的生旦净末丑角色表演。人和猴子互动,猴子演戏,人边敲锣鼓边唱猴戏歌。铜锣一响,猴子欢快地直立转着圈,耍猴人高声唱道:“铜锣一打响仓仓,五湖四海把名扬。河埠码头俺串过多少,轻易没来过这个宝庄上。这个宝庄好宝庄,瓦房盖在龙头上……”这叫“打场子”,意在告诉观众,一场猴戏马上就要上演了。
接下来就开始表演“六块脸”,猴子按照节目顺序,先后从箱子里取出面具,衔在嘴里,艺人帮它穿戴好服装,于是锣响,猴耍,人唱。演什么内容,就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面具。如果演老包,猴子便戴上老包的面具,艺人便唱道:“上包上朝朝天子,满朝文武都在此,文官奏的是国家事,武官又奏边关急……”如果演的是关公,面具一换,艺人便唱道:“关公脸红朱砂染,五六胡须飘胸前,五六胡须胸前飘,关二爷手持青龙偃月刀,关公提刀下西坡,桃园结义人三个,结个大哥叫刘备,又结三弟毛张学,……”耍猴人一边唱,一边拽住拴猴的绳子,让猴子上下翻跳,动作有急有缓,走走停停,恰似关老爷在台上踱步。
猴杂技在利辛是20世纪80年代才盛行的,就是猴子模仿杂技演员上刀山,走钢丝,戏球,骑单车,晃板,踩高跷,耍单杠,顶碗,举重,练气功,空翻倒立,衔花等等。测智力就是猴子识字、算算术等,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利辛猴戏发展几经兴衰,“文革”中处于低潮。1970年,县曾派出工作组,到展沟,阚疃,胡集等区搜捕猴子,集中毙杀。1975年,路线教育指挥部,再次派出工作组,到上述各区,毙杀猴子,将玩猴人集中关过“学习班”“学习改造”。1978年以后,被压抑的猴戏重新崛起,以惊人的速度发展。1985年全县有耍猴艺人2814人,艺猴1700余只。胡集镇的张长营、龙湾、窝刘庄、刘凤庄、李圩等庄成为养猴驯猴专业村。与此同时,胡集,新张集也出现了猴子交易市场。赵万里、陈秀清、郑永河、李顺成等驯猴专业户,驯出的艺猴演技堪称全国一流。1984年在固镇县召开的“全国精细农业技术研讨会”上,李顺成驯化的猴子表演了“识汉字”、“辨英文”、“运算数学”等精彩节目,被与会人员称为“神猴”。1986年赵万里、陈秀清等人带着艺猴进入广州演出近一年,后被深圳“民俗村”邀请坐地表演。1983年应河南电影制片厂之邀,郑永河带着他的艺猴作为艺术指导参于《玩猴人》的拍摄;后又应山东铁路俱乐部和西安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邀请拍摄了《越轨者》、《步入密林》、《金猴献瑞的2004年》。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上海申报》、《解放日报》等多家媒体均对胡集猴戏做过专题报道;1998年日本记者前来采访,利辛猴戏被介绍到日本。2001年苏州人在胡集独资兴办“皖北试验动物繁殖中心”,养猴、驯猴、玩猴独具特色。近几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利辛专业耍猴人日渐减少,目前,已微乎其微了;但是,当地庙会及集市上仍能看到一些艺猴的精彩表演。
近年来,利辛县胡集镇充分挖掘农村民间文化资源,弘扬、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猴戏等民间文化。该镇成立了猴戏驯养基地,每年定期组织举办猴王争霸赛等猴戏杂技表演比赛,鼓励村民传承这一绝技,以将其名扬四海。
2011年的4月份,“猴戏之乡”举行了趣味横生的猴王大赛。翻筋斗、爬高竿、骑自行车、走钢丝、跑旱船、变脸等,猴子们拿出了自己的看家绝活,精彩的表演不时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在这次猴王大赛上,来自民间的40组猴戏艺人带领多才多艺的猴子选手,各显其能,展开了激烈角逐。
目前,利辛县的猴戏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推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久前,安徽省文化厅发布公告,对“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利辛县胡集镇(猴戏)榜上有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