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王人集

家乡区县: 安徽省利辛县

众所周知,王人集在古时称为西城。但关于它的一些情况,由于年代久远,恐怕今天很少有人了解了。
明朝时,王人称为五樟县、五樟林,也有人说,曾作为顺昌县城。据说当时向南一直管辖至现阜阳北关,当时阜阳北关有一颗大杨树,故又有“南到大杨树头”一说,向北到二郎庙、苗集,向西到关集、宫集,向东到胡集、马店、王市集等地。清朝时,王人称为王老人集,再后来就简称现在的名字王人集了。解放战争时期,曾在此设立阜北县,后因故撤销。解放后王人一直作为区乡政府所在地。
历史上的王人集,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从王人集上现有的几个生产组的名称如西牛市、东牛市、南门外、西门外、西门里,南街、北街等来看,可见一斑。城内外风景如画,景点颇多,如“三山夹一庙”、“一步两拱桥”、“四门四井”、“五寺三泉”等。在王人集的南门到北门之间,有一条繁华的古官道,其长约三华里,这就是名闻遐迩的“三里长街”,以前叫西大街,现在人们称为“老街”,街上车水马龙,其中心位置是老街口,又有人叫大隅首,是古城的至高点,当时流行一句话叫“骂不死的老大街口”形容其繁华程度。可惜的是,1941年日本鬼子火烧王人集,王人惨遭破坏,老街亦未能幸免,后来阜涡路改道,老街日渐萧条,风光不再。
《利辛县地名录》记载王人古西城筑于唐代,“唐时筑城驻军”,这一点在《王人区史》及其他一些史料中亦是如此记载,但据王人集的老人说,王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王人与距其东十余公里的东城(现王市镇东城集)是楚国的边界,楚王将其作为封地分封给两位公子,从此开始小规模的筑城,也有人说,西城是明朝的王人地方官袁应所筑,可惜这些都找不到相关的资料来证明,只能听老人们传说当时筑城时的盛况。
据传,当时修成后的土城方圆十几里路,护城河河宽、水深,水波荡漾,城墙高大、坚固,气势雄伟,颇为壮观。城分为内城、外城。内城呈方形,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分别称为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城东西跨度约500米、南北跨度约1500米。城门分上下两层,均为砖木结构,底层装有厚重的木城门,门旁是守军住房;上层是门楼,分别供奉着一些威风凛凛的神像,他们都面向城外,傲然挺立,令人望而生畏,似乎是在警告入侵者不要轻举妄动。在内城四个角,各有一个高高的炮楼,供守军放哨。在内城四周有护城河环绕,除西边的一条叫西城河外,其它三面又叫龙凤沟。现在,这几条河沟除东边的一条被填平当成街道外,其余的三条仍依稀存在。在护城河上,有四个吊桥,平时由守军看管。在四个内城门外,各有一口大井,称为东井、西井、南井、北井,故王人又有“四门四井”之说。这四口井以南井、北井、东井名气较大。南井又称鹅项泉,北井又称珍珠泉,东井又称白玉泉,它们与王人周边的北大寺、黑(xiě)脸寺、永昌寺、凶良寺、定光寺并称“五寺三泉”,是古王人的象征。现在,“五寺”已经不存在了,“三泉”中也只有鹅项泉、珍珠泉仍然存在,且经过历代的不断修砌、淘挖现在仍为附近居民使用。
外城在内城外,分布着大片的荒滩、洼地和居民的菜园,零星地住着一些居民,远处,又有一城墙环绕着,称为外城墙,它比内城墙稍矮,但更宽、厚。外城有六个城门分别与四个内城门偏斜一定的角度相对。分别称为东南门、东大门、东北门、北大门、小西门(比内城门小)、南大门,城墙上有十余个岗楼,供人瞭望。城墙外又有一环状护城河绕城而过,对应相应的城门,河上有六座小桥。
王人古城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当时,由于社会安定,城墙失去了原来的作用,加上当时大兴破“四旧”之风,人们纷纷挖墙取土,填水洼,塞城河,垫水滩,修房屋。人们把城门扒掉,把砖拉走盖了房,用大门搭了戏台。1958年,人们将城内的城隍庙和历代曾作为政府机关驻地的汝家祠堂夷为平地。从此,古老的西城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只留下一些神奇的传说供人们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沧海一栗丶(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