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会 那时候就等着那一天

家乡区县: 安徽省利辛县

皖北的集镇上,春天、初夏之际,大多举办大型的物质交流会,我们称为 “庙会”;去庙会,就是“赶会”,这是比过年还热闹的事儿。我曾工作过的王市镇,每年的庙会就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日,而我的家乡东城集的庙会是在农历的十月十九。
“会头”,即组织者,在庙会之前的十多天,就联系好了剧团来演出。被邀请的剧团都会在庙会的一两天前赶到,并搭好戏台。集镇四周的村民,更是喜上眉梢,纷纷把自家的七姑八姨和出嫁的女儿接来赶会。外地的客商也闻讯而至,忙着搭帐篷安家,摆出自己的商品。一些不请自到的歌舞、杂技团,也都在开会的前一天赶来,搭建舞台。土著临街的商铺更是跃跃欲试,把往日里码在店里的商品,一股脑的摆到了店铺门口;卖小吃早在家门口筑起了炉子,准备在会上卖炸油糕、烙韭菜合子等各种小吃。
庙会在人们的期盼中姗姗而来,一大早赶会的就会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向集镇上涌来,三五成群,或说或笑。最活跃的当属那些小孩子们,像撒欢的马驹儿,相互追逐,打闹嬉戏。大人们则边走边谈论着今年的庄稼长势、各自家庭的收入及院外的媳妇、门里的闺女。离得远些的就骑摩托车或者自行车,还有的开着三轮车,拉着满满一车人,全不顾农用车禁止载人的交通规则。这中间有大胆的小伙子,往往一个箭步冲上去抓住三轮车帮,有铁道游击队的战士那般身手。
太阳正午时,正是庙会最热闹的当儿。这时候当街上,人挨人,人挤人,摩肩接踵,有人只喊“裤裆里的跳蚤都挤扁了”。于是,平时的宽广的街道,此时也变得狭窄起来。一街两巷,琳郎满目的货物闪亮登场,一字儿排开。布贩们支个摊儿,亮出五颜六色的布匹;卖衣服的,网状的架上,挂满了最前位、最新潮的各式各款的服装。一些修鞋、修锁、修拉链的匠师们拿出了自己的顶上功夫。江湖医生、镶牙拔牙的,喊破了喉咙,使出浑身的解数。牲口市场,牛羊猪鸡,头头攒动,叫声此起彼伏。这时,争吵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车声、高音喇叭里的叫卖声、戏台上的锣鼓声,戏台上少女的尖叫声,震耳欲聋。你碰了我的胳膊,我触到了别人的屁股;你踩了我的鞋,我垫了你的脚,谁也怪不得谁,因为这是逢会。有人说,腊月的集,挤掉皮,今儿有人挤掉鞋子是常事。
庙会上上市最多的还是农副产品。绿油油的青菜,红艳艳的萝卜,紫亮的茄子,白生生的冬瓜----四季蔬菜,品种齐全。水果摊前,一串串紫亮水灵的葡萄,一篮篮红通通的苹果,一块块橙黄水嫩的菠萝,还有那一筐筐红红的嘬起茸茸小嘴的山楂。紫杆的甘蔗,金黄的蜜橘,在阳光下竞相登场,引逗得小孩子们一次次地向大人们口袋里掏钱。各种风味小吃应有尽有,脆焦的炸油条,热气腾腾的煎凉粉,油汪汪的小煎包,看一眼都让人口水外流。卖烧饼的也不甘示弱,扯开喉咙广告:“烧饼,烧饼,又香又酥的大烧饼!”卖稀饭、面条、油茶、豆脑、馄炖、饺子的用白塑料一块场地,摆上些小桌凳,就成了一个临时饭店。最诱人的就数那卖羊肉汤的大排挡了。老板娘支起口大锅,熬上些牛羊骨头,案上盆里是煮熟的羊肉羊杂碎和头肉、粉丝和切好的大白菜。客人来了,说声:“老板,来一碗大杂烩。”主人就抓把煮好的羊杂碎或牛羊头肉,搓一些粉丝和切好的白菜,用漏勺在汤锅里炖煮一会,然后热腾腾的放进大碗里,再舀出滚开的带有囫囵辣椒骨头汤汁,麻利的放上佐料,一大碗鲜美的羊肉汤就放到了客人的面前。
会上的其他文娱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最常见的有耍猴的,有说书的,有唱琴书的,玩杂技的等等。当然也有套圈的,猜扑克的,也有打着“某某歌舞团”的名义搞三流演出的,也有打着医学的名义搞什么怪物展览的。展览者们大多用塑料布围个帐篷,以这档外边的视线。为防止小孩子从帐篷边儿上偷钻进来,专门有一人在外围守着,脖子上挂一条蛇或拉一只其它恐怖之物,以恐吓不买票者。
除了看热闹外,大多数人赶会的目的还是购物。家具行里有桌椅板凳、沙发、床等,农具行里有镰刀、木扠、木锨……这是男人们光顾的重点。他们是家庭生产、生活的顶梁柱,挑选家具、农具他们自然大权在握。妇女们光顾的自然要数衣料摊了,她们是家庭的贤内助,全家老小哪一个不得她们操心呀。于是,她们精心的挑选着样式大方、布料耐穿的衣服,耐心的讨价还价,无论手的孩子如何拽扯,也不动半步,直到寻到自己满意的,然后使出“杀价”的技巧,才把衣物购置囊中。
戏台口里,此是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河南豫剧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响彻天空,尽管上演的都是听了多遍的传统戏,人们还是听得如醉如痴,全不顾日头的毒辣与长时间站立的辛苦。戏场下有时还会出现骚动,这时,维持秩序的小伙子挥起竹竿哗啦啦地敲。其实并没有敲到人头上,而是竹竿在头顶发出的令人惊恐的声音,观众以为要敲住脑袋了,所以,不退也得退,不坐也得坐。
逢会期的晚上,还会放电影。傍晚时分,在大街尽头的空地上,竖起两根杆子,扯起雪白的银幕,架好放映机。但等夜幕降临,爱看戏的老人去了戏台,年轻人则领着孩子直奔放电影的场地上来了。电影虽还没有开放,但银幕前早已是人头攒动了。这时少不了的依然是各种叫卖声,东边起西边和。早去的人们还可以坐在前面的地上,晚去的就只能站着看了。有的小孩子看不见时,就坐在了父亲的肩上,会爬树的小孩子就爬到树上去看,有时一棵树上能爬几个小孩。没有树可爬的就只好爬到麦秸垛了,本来垛得整整齐齐的麦秸垛被踩得东倒西歪。第二天引来主人的一顿叫骂……
进入信息化时代,逢庙会,赶庙这一古老的物质交流会仍然在皖北集镇盛行,但随着大批乡村人涌入城市务工经商,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玩的、用的在日常都可以买到,并且十分充足,人们赶会的兴趣不像以前那厚了,已淡化了原先那样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热闹景象,再也找不回儿时赶会的新鲜感和满足感了。

沧海一栗丶(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