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砀山省级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与条河乡,占地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由芒砀山园区(保安山景区、芒砀山景区、夫子山景区、僖山景区)和鱼山园区组成。芒砀山地质、地貌独特,散布在景区内的地质景观、地质遗迹、生物资源和人文遗产,构成了记录这里亿万年沧桑演变、地理环境变迁以及数千年人类文化活动的活字典。通过把当地文化、地质科普、生态环境、民俗风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层的演变、地球的发展,进而认识到宇宙的规律。
芒砀山位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的黄淮河冲积平原,它东接徐淮,南依浍水,西连商汴,北枕陇海,总面积50平方公里,是一座以典型地质剖面、残丘地貌为主,以人文和生态为辅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地质资料显示,芒砀山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从中元古代(距今16亿年~10亿年)至今,该区又发生了名为印支运动的地壳运动,华北地台整体抬升。之后,又发生了燕山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褶皱与断裂并伴随着岩浆的喷发与侵入活动,之前的地质构造格架被肢解和改造,形成新的构造格局并保持至今。
芒砀山地质公园的主体是沉积岩,岩石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地球的沧桑演化,宛若一部地壳发展演变的鸿篇巨著,向人们展示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
芒砀山主要地质景观有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波痕、石蛋、化石、断层等十几个景点。
断裂构造:位于保安山北侧,北东-西南走向,断裂面倾向北西,落差大于130米。大的断裂带内多被新近系红棕色粘土所充填,有的还充填有棱角俱全的灰岩块,十分壮观。当地人称这种现象为"携子抱孙"。在保安山、僖山、李山头随处可见。本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是高角度正断层,构造形迹清晰可见,比较显著的有僖山近东西向断层组,向东隐没于新生界入安徽省交与丰县-涡阳断裂带,向西没入第四系地层。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裂隙发育,可能是受附近的大型构造影响所致。裂隙面多充填有方解石,形成脉状、网状,有的方解石集中生成次生矿物--霞石,还有的生成小型石钟乳、石笋等。
鲕状结构:主要分布于上寒武系各组的石灰岩中,把这类石灰岩定名为鲕状灰岩。鲕粒的形状多呈球状,断面可见中心有一质点,以此质点为圆心具同心状,这个质点是悬浮于温暖且含盐度稍高、清澈海水中的碎屑物质被碳酸钙等盐类包裹沉淀而成。
竹叶状构造:在上寒武系分布较广泛,形成于水动力条件较强烈的高能量带,如潮坪、潮间带等浅海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尚未固结坚固的岩石被波浪水流冲击而破碎,碎块被磨蚀成长条形、扁圆形、椭圆形等类似竹叶的形状,再沉积,其孔隙中被方解石胶结,固结成岩,"竹叶"常呈深玫瑰色、紫色等,胶结物为青灰色。另外还有砾状灰岩,砾块多呈土黄色、浅褐色等,胶结物青灰色、灰黄色,其成因类似竹叶状灰岩。
波痕:赋存于上寒武系崮山组石灰岩中,在保安山、李山头的层面上分布比较广泛。其中有一个层面出露面积100平方米,波痕保存完整,波峰(谷)的走向基本垂直于岩层的倾向呈直线型。层面被铁质污染成紫红色,形成于浅海潮间带,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巨型水平层理:赋存于上寒武系和下奥陶系的碳酸盐岩中,各细层之间的界面相互平行亦较平整,说明是在水动力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僖山的石灰岩水平优美的层理,如同一摞摞图书摆放在那里,等待人们阅览。
砾状构造--僖山石蛋:赋存于寒武系灰岩中,其水动力环境类型与竹叶状灰岩相似,在保安山、僖山的层面上见到。唯僖山在一不足8平方米范围内保存完整、且个体一般大于15厘米,具有一定的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