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区内在过去曾流传一首民谣:“孽龙旱魔官匪患,贫苦百姓度日难,十年偶逢一年顺,还需挽篮去讨饭 ”。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区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就业问题逐渐得到解决。首先是农民耕者有其田,其次是城镇青年的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广开就业门路,就业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
住宅上,建国前是“既低且烂泥草房,招风惹火人逃荒”;“50年代砖瓦房,修修补补喜洋洋”;“60年代求不饿,住房将就也是福”;“80年代吹春风,钢筋水泥小楼房”;“90年代大不同,楼房赛往天上冲”。90年代所建私房,多在2层以上,高的5-6层。机关建房多在6层以上,高的10-20层。1990年,全区城镇人均居住面积9.1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0/7 平方米。穿着变化令人瞩目。建国前是“一件土布衣,缝补三代人”;50 年代“土布府绸与卡其,穿在身上三不齐”;60年代“涤纶、涤卡、的确良,人一穿上陡觉‘洋’”;70 年代“学习人民解放军,衣着草绿全是‘春’ ”;80年代“讲时髦,尼绒、羽绒加毛料”;90年代“你追我赶式样奇,穿着价格赛攀比”。家庭用具也不断向高档发展。[57]
2012年全市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内的29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基本完成;解决了41.3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4477套,截至年底,各类保障性住房竣工27103套,完工率达到61.9%。其中廉租房竣工4469套,公租房竣工4910套,各类棚户区改造竣工17337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079万元,惠及16856户。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2.3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8649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783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4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420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7860万元。全市否决了50个有污染隐患的项目,削减化学需氧量5154.08吨、二氧化硫559.34吨、氮氧化物40吨、氨氮632.6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0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59%。全市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7.34%,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2.3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