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北农村,亲人去世以后,“孝子”(死者的儿子)都要搞一个悼念的仪式,通知所有的亲朋好友到家中来参加悼念,这个仪式一般都需要两天,第一天称为正悼,第二天安葬。
在正悼的那天,死者的骨灰放在“孝子”的家中正房的中间对准正门的地方,门前搭建灵棚,灵棚里的祭桌上摆放着由“孝女”(死者的女儿)出钱购买的猪头三牲、水果、糕点等祭品,猪头三牲的口中还要衔着钱(钱的多少根据“孝女”的经济情况来定),在供桌的正面还要由孝女用钱拼出一个“奠字”(要用一百元的钞票),这个字大概要用两千元左右,这笔钱也由“孝女”出,仪式结束以后归“孝子”所有。两天的仪式由“孝子”提供酒宴来招待亲朋,来参加悼念的亲朋要出礼金,送花圈、花篮,至亲还要“挂帐子”(也就是出钱,在一张白纸上写出钱人的名字和出帐金的数额,挂在墙上让亲朋好友看,在以前都是送一块布料或一个被面)。两天的悼念仪式还要由“孝女”出资出资请人用纸和芦柴扎糊纸轿、纸马、纸人、电视、洗衣机、轿车、别墅、金银山等现代人使用的那些高档家具,扎一个象房子一样的东西下面挂着一块红布,在红布上面写着死者的出生年月和去世的日期,挂在大树的顶端这叫“竖名丁”,也叫“幡”。还要请一班吹唢呐的来吹哀乐(一班大概十多个人),在以前,吹的哀乐让人听了就想掉眼泪,是纯正的哀乐,可是现在,他们吹的是流行歌曲、影视歌曲,原来是清一色的男人在吹,现在大多数都是女人在吹、在唱,有的还跳一些不堪入目的低级舞,还有的会说“相声”(荤段子),低俗的语言,用骂自己的父母、姐妹来取悦听众,他们这样做不是“孝子”、“孝女”要求的,是他们自愿的,目的是在当地留下影响,待以后要是别的人家有老人去世的能找他们来吹,两天的报酬大概在一千到两千元。正悼的当天中午,死者的子女,孙辈、侄子、外孙辈等晚辈亲属要送“晌汤”,就是吹唢呐的人在前面吹,找几个帮忙的人抬着祭桌,这些亲属穿着孝服排着队边走边哭,到土地庙前转几圈。当客人散去以后,亲属们还要“送程”(意思是把死去的人的灵魂送走),就是找帮忙的人抬着“孝女”花钱买来的"纸轿",亲属穿着孝服排着队,吹唢呐的人在前面吹,到土地庙前,由“香头”(也有称大仙、巫婆)在庙前唱,歌词大概就是去世的人在阴间所要走的路,唱完后,众亲属同声高喊去世的人上轿,然后送到一个丁字路口,众亲属从“孝子”开始轮流对着轿子叩头,叩头结束“香头”再唱,给轿子两头的纸人“开光”,(用针扎纸人的嘴、口、鼻、耳),亲属们同声喊去世的人下轿,最后点火焚烧,“孝子”们从火上跳过去,不能回头往家跑,谁先跑到家在骨灰盒(有的用棺材)上摸一下,以后就会有财气。晚上还要“奠酒”仪式,众亲属从“孝子”开始,在灵堂内对着骨灰盒行八叩八拜的大礼,有的人做二十四叩拜,有时一个人行叩拜礼要用两到三个小时,然后把饭菜、酒等从祭桌的一边站着的“香头”的手中接过来,用眼睛几乎看不到的慢速度,递到祭着的另一边的“香头”的手中,这个仪式结束大概要几乎一夜的时间。
第一天的正悼结束以后,要拆除灵棚,撤去祭桌等。第二天就是将死者入土为安了。在以前,孝子为了这个葬礼,找一些乡亲帮忙,协助做好亲朋的招待、仪式的举行、死者的安葬等工作,因为这些人都是乡亲,招待吃饭就行了,可是现在,规矩改变了,多出了一个“闹”姑爷的说法,凡是“孝女”出钱办的事,帮忙的人都要烟,如:“竖名丁”、“抬祭桌”、“抬轿”、“送晌汤”、就是安葬的时候挖的土坑也要烟,说是“踩地平”。这些烟都要有“孝女”给,整个悼念仪式“孝女”要买一千到两千元的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