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墩的来历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广陵太守陈登对邗沟古道进行改浚。他兴修水利,发展农 业经济,使射阳很快繁荣兴旺起来。从吴王夫差开邗沟(前486年)到南朝刘宋末年( 479年)射阳县废,在这长 达一千年的时间里,射阳一直为邗沟古道上的交通枢纽、项伯的封国、广陵郡的治所、百姓 的垦殖地。从地理位置上看,紧邻射阳古城的东北部为烟波浩渺的射阳湖,惟有西南一片相 对高亢的田地为世代射阳人的安息之地。
《万历宝应志略》记载:“射阳墩在射阳湖之西,墩以数千 计,若悬盂覆釜,大小夹持 间,有径如列埏隧”。明代进 士、九江知府朱曰藩在描写 射阳墩的壮观时,曾有“沙墩 排万马,烟海失群凫”的诗 句。后人根据土墩的形状、用 途、历史传说分别冠以形象 而有趣的名字,如狗牙墩、乌 龟墩、虎墩、金牛墩、鸭蛋墩、 旗杆墩、夏家墩、戴墩、八角墩等等。传说汉代臧洪、陈容 为抵御敌寇侵袭,在此操练兵马,修筑土墩,便有前走马墩、后走马墩和饮马池、马槽等墩 名和地名。金牛墩是因此墩形状像一头卧息的牛,传说墩内有金银财宝故叫金牛墩。目前保 存最好的三个标 志墩之一的竹墩,因墩上长满茂密的翠竹而得名。
射阳古今究竟有多少土墩?明代吴敏道诗云:“三千射阳墩,错落射阳路。”民谚亦云:“ 射 阳三千六百墩,不知谁是楚王坟。”清代以来一直称为“九里一千墩”。1960年调查统计尚 有大小墩阜八百余座,1998年经过考古调查土墩仅剩七十余座。
如此众多且规模较大的土墩是怎样形成的?通过历次的考古调查以及部分墓葬的发掘, 发现每一个墓墩中都隐藏着汉代的墓穴,有的土墩中有数穴乃至数十穴。因射阳地区地下水 位较高,这里墓葬都为浅穴起封或平地起封,多为木椁墓和砖室墓。这些墓都建于平地上, 然后担土覆坟墩。起初只是一个个排列有序、相对独立的家庭或家族为主的聚棺丛葬地,随 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坟场。天长日久,这些坟墩坍了又堆,堆了又坍, 加上后代不断有人杂埋于内,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土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