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金湖地区分属三个县管辖。三河以北地区属淮宝县,上隶苏北行署淮阴专区;三河以南地区的东部、西部属宝应县;东南部属高邮县,宝应县与高邮县均上隶苏北行署扬州专区(3个月后改隶泰州专区)。1950年4月,淮宝县建制撤销,三河以北地区划属宝应县。1953年1月,江苏省成立,宝应、高邮二县皆上属江苏省扬州专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生产,医治战争创伤。金湖地区因屡遭水患及兵燹匪害,经济十分落后。境内区乡干部们虽有尽快改变面貌的愿望,但又力不从心。宝应县委也有心加快湖西金湖地区的建设,但由于这里离县城较远,又有大湖阻隔,交通极其困难,加之湖东湖西季节与农事也不一样,常常有“湖东忙春耕,湖西忙春播;湖东忙排涝,湖西忙抗旱”的现象,工作上常常是顾此失彼,鞭长莫及。金湖地区区乡干部们加快发展湖西的心情迫切,多次向宝应县委提建议,表达单独建县的愿望。
宝应县委体谅湖西干部群众盼望建县的心情,向扬州地委、扬州专署报告,要求调整金湖地区的领导体制。1958年4月,江苏省委、省人委对金湖地区体制进行了两大调整。一是将属高邮县的闵塔区划归宝应县管辖,以便于一个区域内的组织领导与政令统一。我们知道,自汉代设置高邮县以来,闵塔地区一直是高邮属地。区划调整,这是将沿袭2000多年的体制理了顺。二是在黎城镇设置宝应县人民委员会湖西办事处,管辖高宝湖西地区。湖西办事处还设有民政科、农水科、工商科、财政科、粮食分局、公安分局,代行宝应县人委的职权。金湖地区朝着建县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经过一年多的酝酿,1959年9月13日,扬州地委、扬州专署根据宝应县委、县人委的申请,代表19万金湖人民的心愿,向江苏省委、省人委呈上了一份历史性的文件——《关于将宝应湖西地区划为山河县的报告》。报告同时提出,以时任宝应县委代理第一书记赵柏生同志为首,立即着手组织山河县委、县人委的机构,力争在秋播以前完成划县工作。仅仅过了半个月时间,1959年9月29日,江苏省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拍发加急电报,要求在宝应湖西地区设置山河县,或称黎城县。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金湖地区建县十分重视,距发去电报只隔一天,中央即复电江苏省委:新设的山河县或黎城县在全国均有同名,指示重新确定县名。江苏省委随即通知扬州地委,扬州地委又转知宝应县委。又隔了一天,10月3日,扬州地委向江苏省委拍发加急电报,将新县定名为金湖县。 1959年10月13日,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共中央给江苏省委发出加急电报,全文是:“9月29日电悉。同意在宝应县宝应湖西地区设立金湖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又多了一颗金光闪闪的圆圈,金湖人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当时划属金湖县县域的,东至宝应湖、汜光湖、大汕、界首湖心,东南至高邮湖心,西南至安徽省天长县界,西及西北与盱眙、洪泽县接壤,北与淮安县交界(北部的仁和公社属于淮安县),总面积1378平方公里,辖有11个公社46437户,189133人。
喜讯传来,扬州地委立即加快新县的筹备工作,确定编制,抽调干部,宣布职务。1959年10月21日,扬州地委接转江苏省委的任职通知,任命赵柏生为中共金湖县委第一书记,任命封培南为金湖县县长。又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1960年1月23日到25日,中国共产党金湖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黎城镇召开,会议实到正式代表212人,候补代表10人,列席代表98人。大会听取并审议县委第一书记赵柏生所作的工作报告,讨论并通过金湖县1960至1964五年经济发展大体规划和1960年奋斗目标,选举产生中共金湖县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名,候补委员3名。在随后召开的一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赵柏生、徐锦宽、封培南、苟涤明、冯加友、曹志干6人为中共金湖县委常委,选举赵柏生为中共金湖县委第一书记。徐锦宽为第二书记,封培南、苟涤明、冯加友为副书记。第一届县委成立后,在当月即设置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农村工作部、财贸工作部、工业交通部、劳动工资部、监察委员会、县直机关委员会、金湖报社10个工作机构。同月,县人民委员会设立办公室、民政科、公安局、基本建设委员会、工业局、交通局、财政局、商业局、粮食局、农业局、副业局、水利局、机电灌溉管理局、文教局、卫生科、邮电局、中国人民银行金湖县支行17个工作部门。1月底,县委、县人委正式行使职权,对外为了完善建县的有关手续,1960年3月1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讨论通过设置金湖县的议题,并于3月2日向国务院上报《关于设立金湖县的请示》。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0次会议通过设立金湖县的决定。1960年5月21日,省人委向扬州专署发出《关于设立金湖县的通知》。这是属于备案与完善手续的性质了。写了以上这些,也算是对金湖建县时间所作的客观介绍吧。
现在再来说说金湖县名的由来。1959年10.月3日,扬州地委给江苏省委的电报称:“现从水利资料查阅犯光湖有金湖之称,该湖是划县一部分,因此,用金湖县名即象征宝应湖西地区资源丰富0 99电文很短,乍看也讲得明白,但如果细究县名的来历与含义,却有两种理解,分歧在“汜光湖有金湖之称’’一句上。
一是谐音说。认为“犯湖有金湖之称”,意思是说,汜光湖古代的名字叫过金湖,因为汜光湖是新县一部分,所以县名定为金湖。多年后,有关方面为了查考县名的真正来历,从《资治通鉴》等史书中查出,汜光湖一带古代称过“精湖”、“津湖”,但没有直接称过“金湖”。经过分析推断,认为定名者是取“精湖”、“津湖”的谐音“金湖”。这种说法比较广,也确有一定道理。
另一种是象征说。认为“汜光湖有金湖之称,”意思是说,汜光湖被人们誉称为“金湖”,是一种赞美之谓。再联系电报下文“用金湖县名即象征宝应湖西地区资源丰富”,明确讲用“金湖”作县名是一种“象征”,由此得出,定名为“金湖’’是取的象征意义。如果再加以发挥,说“金湖”是出“金子”的湖,可以日出斗金等等,寄托着命名者对金湖的衷心祝福。此说也可‘讲得通。
此外还有一种拼字说。认为定名为金湖县,是因为金湖‘县境内有“金沟”、“白马湖”两个地名,定名时,取了“金沟”的“金”字,又取了“白马湖”的“湖”字,将“金”与“湖”拼在一起,成了“金湖”。这种说法民间有流传,而且刊物上还介绍过。在民政部主办的《地名知识》杂志中,该部区划司两名干部写
文章介绍全国各县县名的来历时,对金湖县县名来历就这样介绍。尽管如此,此说还是根据不足。理由是:既然是取“金”与“湖”拼在一起,扬州地委给江苏省委的电报中为何就不这样讲,而明明白白说是“从水利资料上查阅”呢?
金湖建县时,隶属于扬州专区。1966年3月,建立六合专区,金湖改隶六合专区。1971年3月,六合专区撤销,金湖又改隶淮阴地区。1983年3月,淮阴地区撤销,建立省辖淮阴市,金湖又隶属淮阴市至今。到1998年底,金湖县辖有黎城、金沟、闵桥、塔集、银集、涂沟、吕良7个镇,戴楼、官塘、金南、卞塘、横桥、夹沟、淮建、唐港、淮胜、前锋、白马湖、孙集、新农、陈桥、金北15个乡;有261个村,2173个村民小组,350580人。
到1999年10月13日,金湖县就走过40年风风雨雨的历程了。40年中,一届届县委、县政府(县人委)励精图治,全县人民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顽强拼搏,争创一流,夺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成就,铸造了一个又一个灿烂与辉煌。 40年中,金湖的经济飞速发展。早在1973年,金湖的粮食亩产就上了“纲要”(亩产400公斤)。1983年,成为江苏省第一个“户产万斤粮、人产一吨粮、人售商品粮超千斤”的县,被《半月谈》杂志评为当年江苏五大成就之一。到1998年,全县小麦单产339公斤,水稻单产575公斤,棉花单产89公斤,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生产水平。金湖人民从得天独厚的水面、滩涂资源优势出发,发展优势,创造优势,逐步形成水产、种植、畜禽三大主导产业。其中,水产养殖面积达13.27万亩,水产品产量4.48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29.1公斤,是江苏省平均水平的3.3倍,名列全省第一。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9.43亿元。金湖的工业发展迅猛,效益良好,全县有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83家,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有50家,有10个工业亿元乡镇。机械、化工、造纸、粮油食品加工是金湖工业的强项,产品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全县工业总产值达27.6亿元。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金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3.7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791元,在江苏省排在第30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00元左右。按一揽子货币购买力折算约114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金湖已从低收入阶段步入下中等收入阶段。
40年中,金湖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建县时,金湖没有一条公路。到1998年,往西有省道312线达宁连高速公路,往南有省道226线,往东北有盐金国防线达204国道,往北有淮金线,往西北有洪金线,县城到各乡镇都通上了沥青路面公路,乡镇到村都通上了砂石公路。全县电话杆线已到村到组,城乡共安装电话57331部,电话普及率16.4%,平均每2户就有一部电话,成为苏北地区第一个电话县。金湖的供电线路也早已到村到组,全县户通电率达100%,总用电量17469万千瓦时,人均500千瓦时,属于较高水平。金湖县城所在地黎城镇,建县时仅有长300米、宽3米的小街1条,外加几条小巷,面积0.1平方公里,居民不足500人。如今的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5.9平方公里,有建设路、园林路、衡阳路、利农路、人民路、健康路、金湖路等主干道12条,道路总长33公里,其中水泥路面占80%,城区人口6万多人。还建起了翠湖园公园与三河滩游乐场。县城环境也得到有效保护。鸟瞰全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辆行人攘攘熙熙,一派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
40年中,金湖的科教文卫事业也是欣欣向荣。金湖每年完成10多个国家与省科技项目,推广2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1997年被命名为全国科技先进县。金湖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办起中等专业学校,每年初中升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2800多人,高中升入高等院校300多人。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影剧院,以及歌舞厅、录像厅、溜冰场遍布城乡,小说、散文、诗歌、音乐、美术创作活跃。县广播电台以有线、无线两种形式向全县及周边地区传播节目,有线电视台转播22个频道节目,县城有线电视用户12100户,入户率达85%,农村各乡镇所在集镇和98个村开通有线电视,用户达7800多户,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金湖城乡已实行初级卫生保健,通过卫生部基本消灭麻风病验收,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已降至197/10万以下。金湖人口已连续多年保持在低增长阶段,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金湖已建有游泳池、田径场、体育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达12万人,运动员多次在全国与省比赛中获奖,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40年中,金湖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1998年,全县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614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l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2665元。农村已有自来水厂146个,饮用自来水人口占70.5%。据农村住户调查,农民年人均消费粮食281公斤,猪肉32.3公斤,蛋类17.7公斤,鱼虾21.9公斤,均已达到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平均每百户农民已拥有电视机111台,其中彩电20台,收录机60台,洗衣机53台,电冰箱5台,电风扇216台。少数农户已添置组合音响、大屏幕彩电、空调、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已有10%的农户住上自家小楼。金湖已在1997年基本建成小康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