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散打评书红人——李伯清

家乡区县: 龙泉驿区

 李伯清(1947年11月08日—),汉族,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川渝地区知名民间艺术家。 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绘书艺术院常务理事,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群众艺术馆曲艺干部,艺术馆副馆长,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第二届政协委员http://f.hiphotos.baidu.com/baike/c0=baike80,5,5,80,26/sign=cb8a66ebad6eddc432eabca958b2dd98/730e0cf3d7ca7bcbcf388f21be096b63f624a879.jpg

茶馆里长大

李伯清是在茶馆里长大的,这个被喜爱他的观众俏皮地形容成为:“那双小小的三角眼,和那撮脏兮兮的胡子,直勾我的魂儿”的中年男人。不过我们喝茶的茶馆当然不是李伯清小时候泡的那种茶馆。那种茶馆如今要到土井一带的老房子里才能找到:老虎灶上摆着十几把冒着白汽的紫铜长嘴大水壶,桌上摆着“三件套”的茶碗,由于年头太久,茶碗的边沿会有一至数个缺口。

说书人
说书人这么一份有前途的职业,李伯清就是在这样的茶馆里

李伯清活动照http://b.hiphotos.baidu.com/baike/s=220/sign=fb5b7a3f4a90f60300b09b450913b370/503d269759ee3d6d242271c543166d224e4adedc.jpg

找的。在茶馆里听评书一直是四川平民的传统。据《成都通鉴》记载:最早的四川评书,是在市井搭棚设台,台上置一上书“评书”的方式形灯笼。说书人一桌一折扇一醒木。四川评书分“清棚”和“雷棚”(即“文案”和“武案”)。“清棚”,是文戏,讲才子佳人;“雷棚”是武戏,说书人要做出相应的动作,有时到紧张处“吼声如雷”。每到逢节过市,成都书棚“远去百里”。
“当代四川说书人生活最好的时候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李伯清回忆说。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大大小小的茶馆重新开张,“文革”期间无处“说书”的说书人纷纷回到了茶馆里。“那时候一个小茶馆一天能卖出三四十碗茶,讲评书的先生一碗茶能提五分钱。”李伯清依然带着那时的羡慕,“我是个实话实说的人,我开始讲评书就是为了吃饭。”李伯清当年的梦想曾经是做个做饭的大师傅,因为大师傅不但自己能吃饱,还能给家里人带吃的。可是没有关系和资格证书的他当年只能做一个蹬“火三轮”的工人(拉货的三轮车师傅)。

话说当年的拉三轮的李伯清在茶馆趴活,听见几个茶客在闲说水浒,天生爱摆龙门阵的李伯清就加入进来,并把大家说得哑口无言。其中有个人站起来:“小伙子很会说么,跟我来吧。”那人是个说书的,他把李伯清请到一家茶馆里:“这是我师兄李伯清,他的书说的比我好,大家捧场吧。”说书艺人在当时是许多年轻人羡慕的职业:有固定收入,又不用上班受领导管束。但是说书行里的故事却比国营单位更多。半路出家的李伯清要在门派林立高手云集的成都说书人中站下脚来并不容易。李伯清说,那时候,想学说书的人多了,师傅可不一定都收。他是卖了自己的自行车请师傅才打动了师傅的。后来好不容易占住了场子,又有眼红的同行来抢生意:出身比李伯清正,价钱比李伯清低。

这样的好年景并没持续几年。80年代中期,刘兰芳的评书开始流行,现代传媒的力量彻底改变了听众的生活习惯:听得懂普通话的听众在家里就可以听,何必一定到茶馆去呢。茶馆的观众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老年人都在家里看电视听收音机,年轻人越来越多,传统评书的价值观和节奏都不再能吸引他们。

散打评书
1994年,李伯清的散打评书在四川的茶馆和小剧场里红了,对成都的观众们来说,当时的李伯清的评书是无比新鲜的:人家站着说,他坐着说。散打用的是成都话市井土语,后来发扬光大成为川普即用四川话来说普通话;散打说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段子不长,短的几分钟就能听完,语言又大胆又风趣。

李伯清散打评书

据说,当年所有的成都时尚青年腰里都要别一个随身听,耳机里传出来的不是流行歌曲,而是李伯清的“散打评书”。而李伯清自己是这样描述他红的程度的:“最激动我嘞,还是在绵阳体育馆演出。我切上厕所那个守厕所嘞妹妹才温柔哦:‘李老师的嘛,随便屙嘛!’。”李伯清的散打评书是这样的,比如当时电视广告流行女模特在浴缸里洗澡,李伯清是这样形容的:“看到女模特胸口浮起嘞两坨,仔细一瞧(四川发音“qio 四声”),结果是磕膝头儿(‘膝盖’的意思)。

李伯清的语言直接影响了成都年轻人的语言习惯,直到现在,成都要好的年轻人见面还会戏谑地用“贾素芬”和“哈闷墩”称之。“贾素芬”是李伯清评书“散打”里一个惯用的虚拟角色,“素芬”本来是成都人打麻将的一句术语,是没有番的平胡,有点像北京人说“糊了”。但是李伯清把它变成了对假模假式的成都女孩子的称谓。“哈闷墩”有点像北京人说的“闷骚”,是一个表面憨厚实际上很有小心思的成都大男孩形象。

与时俱进
李伯清一生最信奉的一条就是“与时俱进”,WTO是热点的时候,他散打WTO;“非典”期间他开了个电视栏目叫“假打非典”。李伯清这些年其实一直在“惦记”北方的市场,几年前,他应邀上了央视的《曲苑杂谈》,由于语言的原因,在四川响当当的搞笑段子不灵了。李伯清做出了和刘德一同样的选择:回四川。李伯清说,当时我想,我已经50多岁了,等把普通话学好,我就已经老得说不动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这任务就让我的徒弟们去完成吧。李伯清有个现代人很少有的习惯:经常关手机。[3]

怀念故友

Ms.degndeng(2015-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