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772—836),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据《新唐书》本转记载,李翱出生于名门望族陇西李氏,乃“后魏尚书左僕射冲十世孙”。父楚金,贝州司法参军。李翱幼年刻苦读书,勤于佛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质,后师从韩愈,世人多以“韩李”并称。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会昌元年(841年)卒于襄州(今湖北襄阳)。哲学上受佛教影响颇深。所著《复性书》,融儒、佛两家思想,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性由性而成为圣人”。
曾从韩愈学古文,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文章,文风平易。著有《李文公集》等。他追随韩愈,曾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奉行《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主张性善情恶说,认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是复性。复性的方法是“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做到“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作《复性书》三篇,论述“性命之源”等问题。他的思想为后来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散文平实流畅、富有感情色情,《来南录》记载天和三年十月自长安经洛阳,由水道至广州的行程,虽极简略,但已具日记规模,开日记体游记散文之先声。
李翱是韩愈的学生,所以他的文学思想受韩愈影响颇深。在推广古文运动时,主张文章要义、理、文三者并重,“文以载道”是他的文学主体核心。他的文章素与韩愈齐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