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花舞是秦安传统的民间歌舞,始于盛唐时期,来源于辞赋,逐渐由清唱演变为民间歌舞,多在夜间演出,演出时表演者手托花灯,花灯内装点蜡烛,故称蜡花舞。蜡花舞伴奏曲为带有江南韵味、典雅细腻、优雅委婉的秦安小曲。翩翩起伏的舞姿,配以抑扬顿挫的古曲,深受民间群众的喜爱。
“蜡花舞”的表演者由青少年女子组成,伴唱则以秦安老调为主,歌词有大乐调(唱上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和小乐调(以情调、民歌为主)两种。 但是,对于这种舞蹈的“蜡花舞”的“蜡”字也出现了不同的争执。有人认为应该是“腊月”的“腊”,因为这种舞蹈一般是在寒冬腊月的时候跳的;但是也有人说是“蜡烛”的“蜡”,因为人们在跳舞的时候,会把蜡烛放在花朵里点燃,既营造了非常美妙的气氛又非常好看。
秦安蜡花舞蹈产生于唐宋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见<秦安县志》)。蜡花舞蹈来源于词赋,为了表达词赋的情感而配以动作,逐步由清唱演变成民间歌舞蹈。蜡花舞蹈多在夜间演出,演出时表演者左手托花灯,花灯内装点蜡烛,右手挥动丝折扇,故称蜡花舞蹈。蜡花舞蹈表演者由青少年女子组成,表演形式以行进式为主,人数少者4—8人,多者近百人。
蜡花舞蹈的伴唱为秦安小曲中的老调和花调,以老调为主,歌词有大乐调(唱上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和小兵调(以情调、民歌为主)两种,多以农村社火的形式在家庭院落及村庄公共场所表演,也有在红白喜事中助兴演出的。
蜡花舞蹈作为秦安民间的优良文化,解放后遭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文革时期基本停演。改革开放以来,蜡花舞蹈流行区域由解放初期的郭嘉、叶堡,吊湾、魏店、安伏、西川等乡镇60多个村缩小到目前的郭嘉、叶堡、安伏、魏店等乡镇不足10个村。参加人员由过去的青年女子演变为目前的中小学学生,表演服装、花灯由过去的鲜艳、精致演变得简单、粗糙;舞蹈步、形体动作由过去以碎步为主,演变为现在的秧歌舞蹈步为主,一些难度较大的形体动作如高挠扇、底摆扇,在许多村庄已无人会做。现存主要传人有郭遂世、赵改儿,她们曾在1957年参加过全国调演和电影<万紫千红>的拍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