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习俗

家乡区县: 延安市洛川县

建国前,洛川沟壑纵横,交通闭塞,除原上可行车马外,其余多靠牲畜负驮,人们外出以步行为主。故群众不喜交际,亲朋圈子多在十余里范围。但群众好客重礼。家有客来,必出门迎进,让其炕上坐,烟茶相待。留客吃饭,必请客坐盘子正面首位。食毕奉茶,谓之饭前酒,饭后茶。出外作客,必衣貌整洁,妇女尤为讲究,倾其所有,装饰打扮。拜访长辈亲朋,赠以大油馍,谓之“油包包”,给孩子也赠以面塑鸦儿、兔子、老虎之类。
建国后,交通日益发达,自行车几乎家家都有,极少有人步行。群众社交范围随交通事业的发展而扩大。社交礼俗,仍沿袭旧制。唯城镇群众颇具现代习俗。
陕西省洛川县很早就有吸烟习俗,成年男子普遍嗜好吸烟。民国时期,平民百姓多吸旱烟,官僚、地主、富商则吸水烟。有的富商还有“相么娃”,每天在主人起床前擦拭烟袋,除去积垢,换上新水,潮好烟丝,捻好纸媒子,供主人起床后吸食。解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洛川人抽旱烟者渐少,吸卷烟者增多,“宁舍婆姨娃,不丢纸烟把”,烟草制品像“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成了生活必需品。
交往应酬烟洛川民间素有“无烟不礼”的风俗。《洛川县志》记载:“家有客来,必出门迎进,让其炕上坐,烟茶相待。”旧时在洛川,人来客往都要敬旱烟锅。贵客来临,坐定后,主人先点燃纸媒子,然后将调制好的烟丝装入烟锅,再用干净毛巾擦净烟嘴,双手以烟嘴一端敬向客人。70年代后,县人不论光景殷实贫寒,家中均备有卷烟,客人进门后,先递上一支烟,再泡茶,有道是“客人来到家,忙取烟来紧倒茶”。向老人或长辈敬烟,要双手奉上,并为其点燃,不得用手抛递。朋友路途相遇,必争先取烟相敬。向正在抽烟的人借明火烟蒂点烟,称之为“对火”,点燃自己的烟后,即使对方的烟蒂很小,也要以火头向着自己一方奉还对方,并道谢,方为不失礼。当地人最忌讳将自己耳朵上夹的香烟敬奉客人。
一些老年烟民,一直吸旱烟而不吸卷烟。逢集赶会,他们常聚在一起品烟聊天,还相互从对方的烟袋里装上一锅烟,一边评吸,一边交流种烟经验和调制方法。
80年代以后,高档香烟成为联系业务、求人办事的重要礼品,所谓“有烟有酒,办事不愁”。县人对此既厌恶,又无奈,便把送礼用的高档烟称之为“炸药包”。
红白喜事烟洛川城乡每逢婚丧嫁娶、子孙满月等红白喜事,主家备办酒席,香烟是席间必备之物。60年代前,主人要给每桌坐上席的贵宾递上水烟袋,供其吸食。60至70年代,香烟短缺,主家将无嘴香烟放入碟中,每席一碟8—10支不等,依吸烟人数而定。80年代,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每逢红白喜事,主家便事先采购香烟,多则整箱,少则数条。进入90年代,嘴烟代替了无嘴烟,中、高档香烟代替了低档香烟,成为红白喜事的主要消费品。每次红白喜事结束,主人酬谢媒人、司机、“跑堂的”,均离不了香烟。城乡青年结婚,新娘为前来闹洞房的男子点烟,多少年来约定俗成。新娘拿着整盒香烟,给每人发一支,并亲手点燃。此时,有的男子趁机将新娘手中的整盒香烟抢走,有的故意将火吹灭,有的摇头晃脑作出各种怪相难为新娘,有的要求新娘先将烟吸燃再敬烟。这种“游戏”为婚礼增添了不少乐趣。
每遇丧葬白事,亲属除了要对前来吊唁的宾客及帮忙的厨师、司机、吹鼓手、打墓的敬烟酬谢,还要依据死者生前的嗜好习惯,或糊制旱烟袋、水烟袋,或把死者生前的烟具、常吸的卷烟数包,放入棺内作陪葬。

超超超(2015-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