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窝窝头,很容易让人回想起以前的那段艰苦岁月,现在窝窝头已很少在人们的餐桌上出现了,人们已习惯于吃着各种精细的食物。于是有很多营养学家出来呼吁大家要适当地吃些粗粮,补充一些粗纤维,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窝窝头,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汉族面食,过去是穷苦人的主粮。采用天然绿色的五谷杂粮为主要原料,其中的纤维素含量很高,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的特性,可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其中含有的玉米油,更能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中国广西百岁村老人不易患高血压病,与他们主要食粗粮有关。
窝窝头一般是玉米面做的,黄色的,在旧社会人们都吃这,它的样子和名字是一样的,圆锥形锥底部有一个向里面凹进去的口,故得名窝窝头。现在不常见,市面上有一种五谷稻坊窝窝头,不仅仅只是玉米窝窝头了,还有黑米窝窝头、高粱窝窝头、红薯窝窝头、绿豆窝窝头、糯米窝窝头等等,基本上都是采用五谷杂粮为基本料材,经特殊配方加工而成,也一改传统窝窝头生硬、干涩的口味。如今的窝窝头已经是一种绿色、美味、营养、健康的美食了,因粗粮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因此广受现在消费者的喜爱。
窝窝头起源的历史是不可考了,但我们知道至少在明朝已经有这个名称,即是去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五,载刘宽夫《日下七事诗》,末章中说及“爱窝窝”,小注云,“窝窝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糁自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旧而复之。茶馆所制甚小,曰爱窝窝,相传明世中富有嗜之者,因名御爱窝窝,今但曰爱而已”。照这样说,爱窝窝由于御爱窝窝的缩称,那么可见窝窝头的名称在明朝那时候已经有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