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清音戏

家乡区县: 安徽省利辛县

清音,又名八角鼓,原是宫中的一种高雅“清赏曲子”,故谓之清音。溯其源它是元散曲的流衍,其曲调制作十分考究。有成套的“曲牌子”和文雅的唱辞。“一曲新词酒一杯”,新曲词均出自学士和乐师之手,特供帝王贵妃清赏。尔后,王公大臣也争相效仿,继而传到民间,形成戏曲。清音唱腔优美,曲调清丽,听来婉转柔和,令人清心舒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人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 利辛清音起源于1910年前后,当时,山东艺人艺名“洋红芋”讨饭来到利辛阚疃辖区遇见张学师,张学良,张学兵三兄弟,收张氏三兄弟为徒传授花鼓戏,和清音戏,后来与“一条线”“小白鞋”草上飞齐名的万人迷管应鹏拜张学兵为师!随后,一批以唱清音戏为主的家庭清音剧团便应运而生。

解放后,这些家庭清音剧团得到了发展,成为阚疃地域一支长期活跃在农村的业余剧团。而且因阚疃地处凤台县、颍上县、阜阳县、蒙城县的交界,利辛清音在这些地方也极受欢迎。期间,他们主要演唱《三女拜寿》、《李天保吊孝》、《王保童私访》、《大宋金鸠记》、《陈三两爬堂》等由传统大曲艺书目改编的连续剧目。

清音的唱腔特点是:音多字少,属联曲体,由引子、曲牌和鼓尾三部分组成。在演奏形式上,也是灵活多样。其中,三弦奏主旋律,其它乐器为伴奏。演唱前,表演者需要先奏八板、上河调、凤阳歌,无论哪一个,段子必须是“三句平”起唱,中间唱曲牌,用鼓尾结束,成为一套固定的演唱形势。

利辛清音的几个调式包括:大非板、小非板、慢板、快板、二八板、花腔、剁子等板式,而且其伴奏器乐主弦是板胡、二胡、三弦、坠胡,还有硬场敲打器乐大小锣、鼓、板鼓、梆子、钗。表演全部是戏剧服装,和很多大剧种一样也分成老旦、花旦、青衣、小生、老生、须生、丑旦等行道。

清音刚一出现,就受到利辛百姓的热烈欢迎。一时间,城里的街头巷尾,农村的十里八乡,唱清音者无处不在,听清音者人头攒动,清音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俗文艺。

在十年浩劫中,利辛经济社会遭到严重破坏。悲哀苍凉的情绪弥漫,清音这种带有乐观娱乐特色的曲艺形式,很难再引起群众的兴趣。清音发展陷入停滞状态,一些家庭清音剧团也因入不敷出而倒闭。作为一种传统文艺,清音走过了它半个多世纪的辉煌之后,开始走向衰落。

上世纪80年代,清音在利辛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全县涌现出多家清音剧团,最为著名的是阚疃区谷圩乡谷保宽的清音剧团。《利辛县志》记载:“阚疃区谷圩乡谷圩村谷保宽于1978年创办清音剧团,由曲艺清音发展而成。唱腔为‘四句腔’,吸收‘夜落金钱’、‘太平年’等小调。主要演员有谷保宽、谷保朝兄弟和他们的儿女、儿媳,自编自演现代小戏《退彩礼》、《婚事新风》、《计划生育好》等,古装戏有《血书白绫记》、《金球记》、《金镯玉环记》、《三上寿》、《海瑞私访》、《幼主走秦》等。农忙管农,农闲走乡串村,先后在本地和六安、凤台、寿县、颖上、蒙城等地演出数千场,深受群众欢迎。”他们又在阜阳、徐州等地录制了多部磁带、VCD,发行到全国各地,甚至流传到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
清音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有了创新和发展,在唱腔方面吸收了兄弟曲种的精华,创造了婉转花俏、圆润动听的长拖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在乐器配备方面,除了使用原来的扬琴和软弓京胡外,还逐渐增加了二胡、曲胡、坠胡、笙、笛等乐器。
清音是具有利辛特色的曲艺艺术的优秀代表,它反映和体现了利辛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对于研究利辛乃至皖北地区的文化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和新的文艺传播形式的冲击及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变化的影响,清音的演出市场逐年减少,一些团体已名存实亡,传统技艺濒临失传,老一代的清音艺人多因年龄或经济原因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技艺难以得到完整传承。为了保护清音艺术的发展,利辛县制订了清音剧种保护计划,正在一步步实施。

2008年,清音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沧海一栗丶(2015-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