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却石砚
有初等文化程度的人都知道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有
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知道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名砚”
,有收藏和书画爱好的朋友都知道永仁天彝苴却砚是“砚中奇珍”。
结识永仁天彝苴却砚纯属偶然。经一位台湾藏友的指点,我们于3月31日来
到位于昆明翠湖边的天彝苴却砚的销售店铺。也许是与砚有缘,在店中我们巧遇
了永仁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佳女士,通过和叶总的攀谈与实
地鉴赏,我们大吃一惊,店中居然有这么多的好砚……惊奇、喜悦、惭愧一并涌
上心头。
●天彝苴却砚出自云南永仁
苴却砚以产地苴却而得名。“天彝”是生产商字号,寓“天工巧夺,彝州瑰
宝”之意;“苴却”为古地名,即今云南省永仁县。永仁于1924年设县,地处滇
川要塞,自古就是滇中北进四川和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历史上的永仁县境比今
天大得多,今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南部(即仁和区)都属永仁县管辖。苴却砚石材
就产于古苴却地区金沙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中。苴却砚石材属国内罕见的具有特
殊结构的绢云母角岩,人们称它为苴却石,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和沉积
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丰富多彩的天然色泽纹理的优质石品。据权威机构和有关专家
鉴定,苴却石无论其硬度、致密度、温润度、特殊界面及石品花纹等均无愧为绝
好砚材。苴却石层理丰富,色彩艳丽,或多石眼,或带黄膘、绿膘、玉带膘、彩
纹膘等。其石眼色鲜翠、碧绿、形大,多有睛、瞳、晕、环;其黄膘、绿膘、玉
带膘因多有其他石品花纹晕渗而变化万端,奇妙绝伦。
天彝苴却砚由永仁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出品。该公司是一家集石雕
艺术品研究、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公司聚集了永仁著名制砚大师寸秉
信前辈的后人和四川石雕艺术家罗敬如先生的数名弟子,他们个个都是身怀绝技
的石雕高手,可谓名家荟萃。公司坚持手工制作,在石砚的题材、用料、雕工等
方面开拓创新;充分利用苴却石材神奇的天然花纹,开发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文房
系列、高雅礼品、旅游纪念品等类产品,如,文镇、印章料、摆件、挂件、烟缸
、烛台、茶盘、笔架、笔筒、配饰等。
近年来,随着石砚的观赏、收藏价值日益提高,随着更加绚丽多彩的苴却石
材的开发,天彝公司创造的诸多艺术新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天彝昆明翠湖店,叶总拿出一方“小宝砚”和一方名为“西施浣纱”的砚
台,一一为我们作了详尽的介绍。叶总还介绍说,一套名为“红楼十二钗”的组
砚(共有12方)已被一位台湾藏家收藏,该套组砚构思精妙,选料考究,做工细
腻,造型多样,组合成套,是不可多得的砚中珍品。
●天彝苴却砚石品罕贵
一般地说,一方砚台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优(材质优良)、精(雕刻精湛)
、美(造型美观)、名(有名人题款)、特(有时代特征)、古(年代久远)”
这6个方面。若同时具备这6点,必是极品;若只具备其中的3—4点,堪称上品。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材质优良都是砚台价值最重要的基础。
苴却砚石材属上品,具有“眼”、“膘”、“青花”、“水纹”、“眉子”
、“金线”和“银线”,是一种国内罕见的石材,极具工艺价值和艺术想象空间
。著名书法家启功当年看到苴却砚就爱不释手,他题写的“中国苴却砚”5个大
字对苴却砚的价值做了充分的肯定。
苴却砚的石品主要是指石色、石眼和花纹。颜色是决定砚石品质的直接因素
之一。苴却石主要呈紫黑色、黑褐色或黑紫色。石眼是指天然“生长”于砚石中
的圆形、椭圆形、卵形斑点构造。眼的直径相差悬殊。苴却石的天然石眼,有活
眼与死眼之分。活眼中有瞳,瞳中有睛,睛中有晕;死眼只是一个圆点。砚台以
有活眼者为上上品。苴却砚的花纹或水纹,是由不同纹层之间存在物质组分、颜
色及结构上的差异所造成的。
在我国制砚史上有“七珍八宝”之说,即在砚上有7个石眼的为珍品、8个眼
的为瑰宝。然而,对于天彝苴却砚来说,有7—8个石眼并不稀奇。苴却砚的石眼
有3个显著特征。第一,石眼型大廓晰。在我国制砚史上,有天然石眼的砚种极
少,端砚是其佼佼者,但端砚石眼直径一般仅3—5mm,最大者不过20mm,而苴却
砚石眼小至芝麻、绿豆,大至鸭蛋;直径20mm左右的石眼常见,直径30—40mm的
石眼也时常能见,至今已发现直径超过60mm的石眼数颗,且这些石眼睛、瞳、晕
、环分明,如镶嵌、描画一般。第二,石眼数量多。古端砚石眼有一个便很幸运
,而苴却砚(带“膘”的除外)几乎方方有眼,一般麻石豆大小的石眼常忽略不
计,较大的石眼往往不止一颗,一方砚上有10—20颗较大石眼的砚常见,有几十
个、上百个石眼的砚亦时有所得,迄今发现的一方砚上石眼最多的有450余颗。
第三,石眼色彩鲜活。苴却砚石眼多数为青翠绿色、翠绿色,且睛明瞳亮,环绕
晕缠,稍事打磨即莹洁如玉、熠熠生辉。
永仁天彝苴却砚石材神奇而独特,天生就有众多名砚的罕贵石品——石眼、
绿膘、金星、罗纹,应有尽有,集名砚之美妙于一身。用苴却石制砚,发墨如油
,存墨不腐,历寒不冻,耐磨益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抚之如婴肤娇
嫩。苴却砚斑斓多姿,异彩飞扬,天生丽质,独步天下,可与端砚、歙砚、洮砚
、澄泥砚比肩。
●苴却砚“死”而复活
苴却砚,是继中国四大名砚之后的又一名砚,号称中国五大名砚之一,曾风
靡北宋,后几度失传,直至1984年,石雕艺术家罗敬如先生在金沙江畔找到矿脉
,苴却砚才重现世间。
云南永仁自清咸丰以来便以产砚石、制砚台驰名。据史料记载,咸丰年间,
苴却街已有人取石制砚,至同治、光绪年间比较兴盛。清宣统元年(1909年),
大姚县苴却巡检宋光枢取寸秉信(1864——1913年)先生制作的3方砚台赴巴拿
马国际博览会参展获得大奖,名震中外。此后苴却砚因批量小、运输不畅,销路
有限,加之石匠作古,湮没近80年。
1984年,苴却砚石产地被重新发现,在选石、研制砚台时还找到了新的砚料
。新产品自1988年、1989年先后在成都和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后,书画、金石名
家一致称赞。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题词“苴却珍砚文房瑰宝,温润莹洁
瀚墨生辉”;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题词为“砚中之冠”;金石文物鉴赏家张绍曾
认为,苴却砚“似端非端”。苴却砚从此重放异彩,誉满中外。
1989年“中国苴却砚展”在北京中国美术展览馆举行,原国务院副总理、中
国文房四宝协会主席方毅亲自为展览剪裁,方毅、张爱萍、启功、董寿平、黄胄
、杨超、千家驹、溥杰、白雪石、王遐举、刘炳森、柳倩、范曾、郑珉中、刘演
良、陈声桂、徐梦丰等国内外书画名家为苴却砚赋诗题词,赞誉苴却砚为“砚中
珍品”、“砚中瑰宝”、“砚中奇品”、“美石妙品”、“书画良友”、“文房
奇品”,等等。
1994年6月,苴却砚参加亚太地区博览会,荣获“金奖”;同年10月获首届
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1995年入选国家级礼品,由乔石委员长以国礼相赠日
本天皇、韩国总统等外国元首;1997年在中国文房四宝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名
砚”,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在第五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
“金奖”;在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收藏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苴却砚石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石品绚丽丰富,是中国文房
四宝中难得的佳品,无愧为享誉世界的国宝。苴却砚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愧
为集实用、收藏、把玩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苴却县现为云南省永仁县,砚石的产地归攀枝花市管辖。此砚始产于清代同治年间,以石眼多为主要特征。石色青如碧玉,红似金瞳,白如月牙。石眼彩晕重重,有鸲鹆眼、龙眼、猫眼、丹凤眼等十余种。或孤标双映,或三五横斜,似浩瀚银河,群星璀璨。苴却石有隔热绝缘的特点,而且有呵气研墨,坚而不顽,宿墨不腐,贮墨不涸之功。由于苴却砚的石质和花纹与端石相近,所以也有将其冒充为端砚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