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是四川省汉族传统名菜之一,属于川菜系。主要原料为配料和豆腐,材料主要有豆腐、牛肉末(也可以用猪肉)、辣椒和花椒等。麻来自花椒,辣来自辣椒,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点。
此菜大约在清代同治初年(1874年以后),由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名为“陈兴盛饭铺”的小饭店老板娘陈刘氏所创。因为陈刘氏脸上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发明的烧豆腐就被称为“陈麻婆豆腐”.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期,住在四川成都的陈某由于事故突然去世,一家人陷入了生活困境。两个邻居一家是卖肉的,一家是卖豆腐的,由于可怜这一家人,就把每天卖不出去的蹄筋肉和压坏的豆腐周济给他们。 陈某的妻子温巧巧,据说特别喜欢做饭。为了孩子,她绞尽脑汁想做得好吃些。 由于蹄筋肉很硬,所以先把肉剁碎。当时不可能有绞肉机,她就用坚硬的木头做成圆树墩状的菜板,把蹄筋肉放在上面,用大菜刀耐心地剁。十分钟后,就能剁成细小的碎肉。豆腐形状乱七八糟的也不好看,她切成了小四方块,这样就看不出原来的形状了。
然后加入自家制的酱,把弄好的碎肉和豆腐煮上几个小时,因为蹄筋肉即使剁碎了仍然很硬。经过咕嘟咕嘟地慢炖,蹄筋肉会变软。而且还能炖出黏稠的美味胶脂。中国的豆腐也有韧劲,很适合炖,而且吸入了肉汁,味道更好。 最后出锅时,撒上充足的胡椒,蹄筋肉独特的动物胶腥味因此而消失了。 吃一小口,满嘴充满了肉滑润的。稍隔片刻,浓重的接踵而来,还有酱独特的发酵味,微微残留的羊肉腥味反而感觉很好。而且,胡椒清新的香味,像清风一样从舌头上吹过。 这是以前从未吃过,而且只要吃过一次就绝不会忘记的味道。 温巧巧靠这个菜开了家餐馆。由于这菜又便宜又特别好吃,所以生意非常兴隆。因为她的脸上有麻子,所以她擅长的这道菜后人就称为“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广受欢迎,流传各地,做法也有许多不同。最大的改变之一,是陈兴盛饭铺自己所调整,亦即将材料的牛肉改为猪肉,以便不吃牛肉的食客也能品尝,但若干老食客对此改变评价不一。该店後来又改回专用牛肉,但以猪肉为料的作法也已广为各地厨师和食客接受。其次则是增加了豆瓣酱,乃至於公认以郫县豆瓣最佳。当代麻婆豆腐讲究麻、辣、鲜、烫、嫩、捆(豆腐完整不烂)、酥(牛肉末酥香)等特色。
在1960年代制作此菜时,油必用花生油,肉则不拘牛猪。肉炒熟後,加入豆瓣酱、豆豉、红椒粉、酱油、盐、糖,爆香後再加入豆腐片、高汤,滚煮後加入葱、姜、蒜,以水调太白粉勾芡,起锅前加花椒粉和麻油。作料与程序已有若干变化,强调麻、辣、烫、咸。
此外,也有使用猪脑或牛脑代替豆腐的变化做法,制作过程相同,称为麻婆脑花。但因当代人对胆固醇的顾忌,此变化作法并不常得见。
在日本,最初是由四川宜宾出身的厨师陈建民将本菜传入,并针对日本人的口味稍作变化。日本式的麻婆豆腐主要是不用花椒(或只用少量),而另外使用牡蛎油和绍兴酒,甚且有使用甜面酱或八丁味噌为酱料者。日本也流行使用花椒的四川口味,称为「四川麻婆豆腐」或「陈麻婆豆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