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事业
1950-1990年,境内举办过7届全区运动会和多次单项竞赛,举办过55次全区学生运动会(含单项竞赛),23次全区少儿运动会。进入80年代,传统体育、残疾人体育和老年人体育日趋活跃。1959-1990年,代表队参加全省历届运动会和各类单项竞赛,均获得较好成绩。2009年上饶市体育健儿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共获得3枚银牌。
2012年承办了省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中华国际龙舟大赛、省第二届半程马拉松联谊赛等赛事,广丰县纪小飞获伦敦残奥会残疾人自行车场地团体竞速赛冠军,全年共发行体育彩票1.70亿元。市本级建立单项体育协会28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600人,荣获2012年度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投资5亿多的市体育中心主体场馆于7月25日顺利交接,2011年总投资720万元的3个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竣工并通过省级验收,申报到25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165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获得赠送第十六批健身路径12条。伦敦残奥会广丰人纪小飞和队友以49秒454的成绩获得自行车团体竞速C1-5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铅山县鹅湖镇残疾人运动员徐艳美以129公斤的成绩获得女子举重82.5公斤以下级铜牌。[23] [57] [58] [64]
人民生活
辖区内在过去曾流传一首民谣:“孽龙旱魔官匪患,贫苦百姓度日难,十年偶逢一年顺,还需挽篮去讨饭 ”。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区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就业问题逐渐得到解决。首先是农民耕者有其田,其次是城镇青年的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广开就业门路,就业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
住宅上,建国前是“既低且烂泥草房,招风惹火人逃荒”;“50年代砖瓦房,修修补补喜洋洋”;“60年代求不饿,住房将就也是福”;“80年代吹春风,钢筋水泥小楼房”;“90年代大不同,楼房赛往天上冲”。90年代所建私房,多在2层以上,高的5-6层。机关建房多在6层以上,高的10-20层。1990年,全区城镇人均居住面积9.1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0/7 平方米。穿着变化令人瞩目。建国前是“一件土布衣,缝补三代人”;50 年代“土布府绸与卡其,穿在身上三不齐”;60年代“涤纶、涤卡、的确良,人一穿上陡觉‘洋’”;70 年代“学习人民解放军,衣着草绿全是‘春’ ”;80年代“讲时髦,尼绒、羽绒加毛料”;90年代“你追我赶式样奇,穿着价格赛攀比”。家庭用具也不断向高档发展。[57]
2012年全市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内的29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基本完成;解决了41.3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4477套,截至年底,各类保障性住房竣工27103套,完工率达到61.9%。其中廉租房竣工4469套,公租房竣工4910套,各类棚户区改造竣工17337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079万元,惠及16856户。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2.3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8649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783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4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420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7860万元。全市否决了50个有污染隐患的项目,削减化学需氧量5154.08吨、二氧化硫559.34吨、氮氧化物40吨、氨氮632.6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0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59%。全市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7.34%,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2.3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