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男子不二心,天下女儿第一城!中国恩施土家女儿城

家乡区县: 湖北省恩施市

土家女儿城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区七里坪,作为全国第八个人造古镇,土家女儿城合理且精心的谋划了整体建筑风格,仿古与土家吊脚楼相结合,完美的体现了土家族的民风民俗。

土家女儿城囊括300家小商品,500间风情客栈,30家特色餐饮,40家美味小吃,8000平景观草坪,10000平综合运动中心以及全国首创室内情景剧场-女儿城大剧院,同时还拥有湖北省内最大的水上乐园。恩施土家最负盛名的特色民俗相亲活动-女儿会,也将永久落户土家女儿城!

自2013年10月19日开城以来,古城内的旅游业和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包括旅游、餐饮、住宿、商业、休闲娱乐、文化等各种业态。这些业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住宿(特色客栈)、餐饮(主题餐馆、特色餐厅、本地小吃)、购物(特色购物商店)和休闲娱乐(酒吧、咖啡馆、书吧等)。从业态配比上来看,四类业态数盆相对均衡,没有占绝对乐倒性的业态类型。

"摔碗酒"缘于土家族,在古代是土家儿女上战场前的一种壮行酒。摔碗酒的民间传说是某个时代,土家族的两个族长或是兄弟之间有了恩怨,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两人决定尽释前嫌,于是共饮一碗酒,以示今后的友谊与和谐,饮过之后,将碗摔碎,以泯恩仇,也显示了二人的肚量和豪气。

但是从今天的摔碗酒看,已经完全转化为一种友情的表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心与心贴的更近了。

土家女儿城巴人堂民俗风情园,是目前恩施州内摔碗酒文化的集中体现地之一。

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据同治本《来凤县志》卷三十二转载《湖广通志》记载说: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它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恩施土家摆手舞
恩施土家摆手舞

一说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土家人尊敬祖先、热爱自己的领袖人物,为不忘祖先的功绩,便创造了纪念他们的摆手舞。这在来凤等摆手舞流传区域仍保存着摆手祭祀的习俗,祭祀对象除个别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这都是五代至宋朝时期土家族历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来凤县河东乡中寨庙堡摆手堂碑刻,嘉庆五年(1800)]。《蛮书校注》卷十载:"巴氏祭祖,击鼓而祭。"以此认为摆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种舞蹈。

二说由白虎舞、巴渝舞演变发展而来。《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专家考证,这武主伐纣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摆手舞"甩同边手"的特点是出于对"龙行虎步"的摩拟,其基本动作是表现白虎的。又说杜佑《通典》所载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与摆手舞中的"披甲"、"列队"、"拉弓射箭"等军事舞蹈如出一辙,故推断摆手舞与巴渝舞同源异支,当起源于周代。

三说起源于战争。这在民间有多种传说,大体是说彭公爵主率部征战,为振奋军威,激励士气,遂令部下以歌舞诱惑敌人,或以摆手唱歌驱赶思乡之情。战斗凯旋后,这种摆手舞就流传到了民间。

四说土家人生性喜爱唱歌跳舞,摆手舞纯粹是土家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艺术活动。

五说是古代土家先民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种"摆手"来健身壮骨,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摆手舞。

六说恩施州鹤峰县铁炉坪宋代墓葬中,出土一陶缸的口沿上,塑有十二个舞佣,有的屈蹲,有的左右摇摆,有的舞动长衫大袖。舞姿与现存的摆手舞的单摆、双摆、回旋摆、同边摆十分相似。说明在宋代,土家的摆手舞已十分成熟,并且是群舞。沿袭到清代,鄂西的《来凤县志》,湘西的《龙山县志》、《永顺县志》及文人诗词,都有对土家跳摆手舞的详细记录和实况描叙。

刘青(2015-05-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