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觉古寺

家乡区县: 成华区

  昭觉寺在成都市北郊5公里。素有川西“第一丛林”之称。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名建元寺,宣宗时赐名“昭觉”。宋崇宁年间(1102-1106)佛果克勤(宋高宗赐号圆悟禅师)说法于寺,复名昭觉。南宋绍兴初年,敕改昭觉为禅林。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殿宇规模宏大,林木葱茏,为成都著名古刹之一。

  传说当年破山祖师复兴昭觉寺后,广收弟子,光大了双桂禅系。有一天,破山祖师告述弟子们,他要出去云游,并说:如果殿内的庭柱离开了下面的石砧凳、香案上的延瓢飞了、殿外的两株黄果树包住了中间的石碑,他都还没有回来的话,就另立方丈,主持寺院、传承双桂禅法。祖师走后三年的一天,祖师殿内的一根木柱果然离开了石砧凳;又过了三年,大雄宝殿香案上的延瓢果然不意而飞;再过了三年,大雄宝殿外的两棵黄果树已长大并且包住了中间的石碑。但是,破山祖师却没有回来。留下的是他的传说和众人可以见到的遗迹。成都人后来把“柱离凳”的殿称为“吊足楼”。殿高约9m,有十六根楠木柱,直径约一尺五寸。其中殿内的四根柱子中,靠外近门左侧的一根的下端悬着,离鼓形的石砧凳约一尺高。是木结构古建筑的一项奇观。由于印契了该寺古德明代道魁祖师之预偈:“树包碑,檐瓢飞,柱头落地祖师归”。清定上师回昭觉,悬空之柱头落地,延瓢早已不翼而飞,菩提树飞速猛长,将石碑包得丝毫不现。故世人称之道魁祖师再来!清定上师重建昭觉寺大雄宝殿、圆通宝殿、光大显密二宗的功绩就象大雄宝殿前的两棵黄果树合二为一、法威顿长、贯横海外。

  在十年动乱中,昭觉寺受到严重破坏,大雄宝殿、法堂被拆,佛像被毁,文物、法器也荡然无存。1984年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到1986年,有80多名僧人先后来到昭觉寺,其中60岁以上的僧人16名,31岁至60岁的僧人44名,30岁以下青年僧人21名。他们中间,有大学学历的3人,高中文化程度的45人,小学毕业或识字的29名。僧人们推选了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清定法师担任昭觉寺方丈。从1984年起,昭觉寺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先后维修了大山门、八角亭、天王殿、地藏殿、观音阁、御书楼、韦驮殿、藏经楼、五观堂、石佛殿、普同塔、先觉堂等殿堂楼亭。天王殿内,新塑了弥勒佛、四大天王像、木雕接引佛像。观音阁内,塑了三大士、四祖师及壁塑十八罗汉漂海像。韦驮殿中,供奉着地藏、韦驮和十二圆觉像。先觉堂,供奉本寺开山祖师破山、圆悟、丈雪法师塑像。藏经楼,供奉玉佛像、珍藏经典、文物。

summer-lls(2015-05-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