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松历史民族沿革渊源6

家乡区县: 吉林省抚松县

据地质专家考证,“仙人洞”这一天然溶洞大约形成于四亿年前,属于窝卷灰岩,是由海象沉积,酸水冲刷后形成的。这种溶洞的特点是洞连洞,形成多层高低错落的一串岩洞。在外马鹿沟和仙人洞后山的石灰窑内,都发现有溶洞的露头和出口,初步预测可开通洞内距离达500米以上。石灰窑沟里的溶洞中,有大量成片的钟乳石,呈壁状式地贴在洞壁上。
据考古学家考证和《抚松县文物志》记载,洞口及洞内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刀、陶器等,并有大型动物披毛犀等化石,证明在原始社会时,溶洞及洞口处便有人类居住,这处古代人类居住遗址已被列入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长白山仙人洞”与洞外的诸多宗教庙宇群已经融汇贯通,成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观。
立于1928年的“抚松县昭忠祠碑”,失落了半个多世纪,近年被发现收回,重见天日,延续历史。1928年前后,抚松县县长张元俊组织剿匪,取得决定性胜利,为纪念因剿匪而牺牲的警士,张元俊主持修建了“抚松县昭忠祠”,设立“昭忠碑”,张元俊亲著昭忠祠门联:
喋血卫乡闾,盗贼未除心不死
报功崇祠宇,英灵宛在气如生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壮士死沙场,城廓乡邻次保障。
昭之以忠,崇之以列,英雄捍闾里,馨香龃豆报蒸尝。
可惜的是,解放后及文革时期,这座昭忠祠几经破坏和占用,碑失屋毁。2004年夏天,在抚松县南粮库的一块水沟盖板上,竟有“昭忠”字样,经确认,这正是遗失半个世纪的抚松县昭忠祠碑,碑高147厘米,宽53厘米,厚18厘米,字迹仍然十分清晰可见。
岁月苍叠,石碑回归,现已列入抚松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抚松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独有的上千年人参采挖历史,厚重的关东文化,锻造出抚松人海纳百川的雄怀,和谐共生的理念,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历史,继往开来,辛勤地耕耘在抚松这块沃土上。

人参娃娃来敲门(2015-05-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