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桃籺是广东比较常见的汉族小吃。顾名思义,寿桃籺是做成寿桃形状的,有一个固定的籺模,里面雕刻出寿桃的轮廓及精致的花纹,做籺时把包好的籺往籺模里按,再倒出来时就成了背面平滑,正面饱满,就像一个大桃子从中间切为两半的样子。传统的寿桃籺还会用红纸在籺面上点上红印,以示喜庆。做寿、结婚、进宅等都有做籺分发给亲朋好友吃的风俗。
高州糯米籺式样很多,有煮汤籺、菜包籺、寿桃籺、水籺、糖心糍、糖板籺、槌挞籺、灰水籺、艾籺、糯米糍、发籺等。各种籺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而且不同的节气会做不同的籺,冬至、春节、婚嫁等等多种场合都会做籺。几乎每一种籺都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故事。
每年在过年前几天,即腊月二十六、七的时候,便会兴起做籺的习俗,一个方面表示送旧迎新,另一个方面籺可以用于“摆年”(即将籺放在家中跨越新旧两年)和“敬神”,以祈求生活美好。今天的寿桃籺不仅在家庭做、节日做,并已登上酒店的大雅之堂,成为家乡的特色美食,招待四海宾朋了。
寿桃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籺,扎根高州已经有几百的历史。“天增岁月人增寿”,新的一年开始,对老人来说是添寿。为祈祝老人延年益寿,人们会做 “寿桃籺” 赠给老人,这种籺是专门做来为老人祝寿的。其中还引出一段带传奇色彩的故事哩。
早在唐朝的时候,有一天,南山老寿星路经高州,寄住在一间驿馆里。半夜醒睡之时,忽闻隔壁有妇啼哭,一打听,方知这位中年妇女的双亲年迈且病危,卧榻不起……这妇人又早年丧夫无子,独与家公、家婆相依为命,如今贫穷潦倒。两老病危期间,她不辞劳苦到“仙草岭”去找长寿药,以救双亲。老寿星听后被妇人的孝顺所感动,于是从衣兜里掏出二个如手掌大用荷叶包着的米团送给妇人,并吩咐一番之后离去。回到家里妇人将这两个米团伴在杂粮粉之中做成籺,给双亲吃。不久,两个老人果然病情好转,身体也一天天结实起来,二年之后更变得年轻了许多,一家三口笑逐颜开。打此以后,这种籺就越传越神,最后人们干脆便把它起名为返老还童、驱疾益寿的“寿桃籺”了。
“寿桃籺”到了宋朝时,人们真的用木板雕成寿桃形状的籺印,中间刻有个“寿”字,使得这个“寿桃籺”的名字更贴切了。另外,人们办喜事总爱在“籺”上点上一个红点,以示吉利。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可是今天的“寿桃籺”已不再是一团粉子,而是经过精致加工和改进了。其做法是用糯米大米粉合搓成团,然后分出拳头一样大小,分别将小粉团压成薄片,并在薄片上放入预先备好的腌猪肉丝、虾米粒、炒花生粒、芝麻仁、椰丝或瓜丝配上些小香料。最后用薄片将馅包牢。但有个别地方的人喜欢用红豆、黄豆、眉豆或绿豆和韭菜做馅,这不过是地方习俗不同而已。
一切制作完毕,轮到最后一部工序——印籺,即是将包好的籺放入木雕“寿桃”形或方形的籺印(籺印是用木板雕成寿桃的形状,中间刻有个“寿”字)中铬一下,随即用蕉叶垫好底部投至蒸锅里,蒸熟后取出凉一会儿便可上口了。其味道独树一格,可谓是高州食品特色——籺中之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