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包子又被称为渭南包子、八味包子、“十里香包子”。为什么要叫时辰包子?据<渭南县志>记载:这种包子始于清乾隆年间,因质量不稳,时有时无。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渭南城南村出了一位做包子的名手叫张张儒坤,他家的包子因味道香醇而远近闻名,长期供不应求。有时还排队散号,每每时辰一过,包子便买不到手。时间长了,人们就给它加了“时辰”二字。又因包子黎明出笼,早晨即一卖而空,于是,人们便将“时辰包子”写为“时晨包子”。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王德本、王德合兄弟继承和发扬了传统配方,在技术操作和风味特色上都超过了张儒坤,王氏兄弟被人们称为“包子王”、“气死坤”。但“时辰包子”的说法,约定俗成,流传至今。
关于时辰包子的来历,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呢。据记载:清朝时,离渭南城三十里地的一个村里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男主人早早地就去世了,只有年逾七旬的女主人及其儿子、媳妇艰苦度日。虽然生活窘迫,但母慈子孝媳贤,苦日子依然过得有滋有味。有一天,老太太突染疾病,躺在床上不思茶饭。小两口不分昼夜尽心服侍,但变着花样所做的饭菜还是不能引起母亲的食欲。一天晚上,小两口再三询问才得知,母亲想吃城里的包子。第二天吃过早饭,儿子就起身进城,谁知走到包子铺时已经午时,店门早就关了。第三天,天才麻麻亮,儿子就上路了,谁知待他赶在巳时走到包子铺前时,最后一笼包子又刚刚卖完。儿子非常伤心,次日待公鸡刚叫头遍,他就连忙起身赶路,一路连走带跑,直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这一次功夫不负孝心人,走到正当辰时,包子刚刚下笼。他连忙买了十个。他难耐心中的无比激动,就买了一张红纸,借店家的笔墨写了一首小诗贴在包子铺门口:“城里包子香又香,想买包子敬老娘。午时巳时都错过,正当辰时才赶上。”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家的包子称为“时辰包子”。
渭南时辰包子从选料到制作是非常严格,甚至有些苛刻的。 从20世纪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制作经营时辰包子的曹润玉师傅,谈起时辰包子制作工艺来有条不紊:包子皮是用精白面粉发酵而成,同一般蒸馒头一样,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来调整和面的水温和酵面的用量。最关键的是做馅了。先要把猪板油(一定不能用花油)外边的筋膜撕掉,切成黄豆般大小的丁,一边切一边拌上事先炒熟的面粉(千万不能用生面粉,这样就会发黏,不松软),再按一定比例拌上韩城特产大红袍花椒、小茴香、大茴香、丁香等八九种调味品制作的调料(所以也叫“八味包子”)。搅拌均匀后腌上一晚上,第二天再加上葱末、清油和炒熟的面粉,搅拌均匀,包子馅就成了。包包子时,将醒好的面团搓成条,揪成剂子,擀成圆片,包入油馅,提成“僧帽”形,放在涂有菜籽油的蒸笼上。不一会,一笼皮面白细筋软,馅油润不腻,油渗包底呈金黄,油而不腻,鲜香味美的时辰包子就摆上了桌。人们都说吃一顿时辰包子能走十里路,口齿依然留香,所以它又被称为“十里香包子。
渭南时辰包子制作口诀:“碱酵合适皮色正,板油切碎油不腻,葱去马耳味不苦,调料配足味浓香,馅不外露要包严,皮薄匀称外形美。”
渭南时辰包子成品特点:“面细皮白僧帽状,油渗包底呈金黄,香飘招徕行人步,油而不腻味道美。”
家乡门户网站:http://www.weinan.gov.cn/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55215667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1955215667/home?wvr=5&c=spr_web_360_hao360_weibo_t00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