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民俗

家乡区县: 贵州省江口县

江口县怒溪乡大湾一带的土家族,流行着农历8月15日偷瓜的习俗。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善良的土家族夫妻,年老无子,生活孤寂,乡亲们十分同情他们,有一年的8月15日,几个好心的妇女偷来一个冬瓜,包上红布放到老两口的床上,对俩位老人说是在路上拾到一个孩子,抱来送给他们,老两口十分高兴,解开红布,见是一个冬瓜,倍感失望,连声叹气。这时,却见冬瓜忽然裂开,从瓜内爬出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孩,对着两位老人嘻笑,老两口见状甚是欢喜,乡亲们得知惊喜交加,奔走相告。此后,每年中秋之夜人们就去瓜地里偷瓜,将偷来的瓜用红布包好,敲锣打鼓,燃放炮竹,送到缺少儿女的人家去,接瓜的人也要敲锣打鼓地迎接,并办酒席招待。因此,凡中秋偷瓜者,均不视为偷盗。
土家族服饰,风格独特。最突出的是妇女服饰与儿童头饰、挑花等。怒溪土家族妇女服饰工艺,主要表现在胸襟衣、头扎和银饰上,均系土家族人漫长岁月的创造而形成,式样朴实、大方、美观,做工细腻精巧。衣裙的款式更为丰富,上衣有左开襟和右开襟两种,圆领或矮领,袖口、襟边的式样由八幅维裙变成了长及脚面的筒裙和百褶裙,有的还穿大脚筒裤。筒裙仍用八幅布料缝制,两幅间的缝合处和下摆均以黄、蓝色小花条装饰,腰上不缝死,用两对扣子和两根带子系腰。百褶裙大而长,多以红绸缎为料,镶青布边和黄色小花条。“改土归流”前,男女喜穿八幅罗裙,后改穿裤子。女裤也喜穿青、蓝布加白布裤腰,裤脚蓝加青或青加蓝边。最突出的是妇女在裤的膝盖处用手工锈上图案,除花纹外,还有“喜鹊闹梅”、“双龙戏凤”等。女鞋也比较讲究,除鞋口边滚花边,挑“狗牙齿”花样外,鞋面喜用青、蓝、粉红绸子,在鞋头正面用五色丝线绣上花卉或蝴蝶、蜜蜂等图案。闺女头发梳长辫用红色绒线扎头绳,表示未婚,头上梳各式簪子和金银发花,耳饰金银质的“瓜子”、“灯笼”、“龙”、“凤”、“树叶”等式样耳环,佩戴项圈、手圈、足圈与金银戒指、银镯或玉镯,胸襟还挂有银链、银牌、银铃、银珠子、银鱼、银虎、银龙等。
男子服饰,突出的是头包帕子,长为七尺或八尺,帕子要围几层,垂吊耳后齐肩,额上包成“人”字形。老年人嗜穿无领长衫、衣、裤多系自织的青、蓝土布,裤加白布腰。鞋子是高梁青面白底布鞋。男女服装都袖大而短,衣长而肥,裤短而宽,上下和谐,适宜在气候炎热,山高地陡的地方穿用。
土家人的风味饮食特色独具,十分丰富、传统,历史悠久,有许多象征喜庆节日的意义,如糍粑就有年粑、喜粑、寿粑、抛梁粑。其用途一是逢年过节赠亲馈友,有“拜年拜年,糍粑上前”的习俗;二是招待客人;三是农村建房上梁时用,谓之“抛梁粑”,有庆贺之意。有的雕刻印盒将粑放在盒里一压,即成型,称印盒粑。若寿庆,就刻“寿”字,若喜庆,就刻“喜”字;若年庆,就刻“丰”字等,字皆成红色。土家糍粑以上乘糯米淘净,浸泡后蒸熟以木锤在木槽或石槽里舂烂舂细,掐成饼后即成。若临时吃,用优质黄豆、芝麻炒香后与白砂糖同时研磨成细粉作佐料,食味软绵,糯而不粘牙,馨香舒适可口;若存放,待粑的水气干后,可用清水泡在缸里,只要勤换水,泡几个月甚至半年也不会变味。土家传统食品除糍粑外,有马泡(俗称油炸粑、系油炸)、绵菜粑、马打滚、糖麻圆、斗篷豆腐干、锅巴粉、油茶、糖醋芝麻冰凉粉、米豆腐、社饭、水白菜、木姜油、雪枣、糯米包子系列小吃……
古寨大湾巴人的节日,除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外,还有他们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赶年、过社、清明、立夏、仙歌节(三月三)、打春节、牛王节、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梳头节(六月十五夏历)、偷瓜节等。大湾是一座土家人的博物馆,在此你可以欢摩古朴神秘的傩堂戏,听唱如歌如泣的哭嫁歌,体验欢乐祥和的建房礼仪等等。经年累月,这里的人们仍旧流行打闹歌、上梁歌、巴山歌(土家山歌)、情歌、盘歌、打溜子、花灯(团茶)、龙灯福事、孟姜女哭长城、苦情歌、劝世文、金钱杆、傩仪傩舞歌、摆手歌、丧歌、南曲、毛古斯舞、摆手舞、团茶舞等原生态歌舞。耕作之余,寨民最大的乐事便是选择自己喜好的节日,进行表演。

女娃子!(2015-05-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