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梵净山的发展几经坎坷,然而一直以弥勒道场自称,与文殊道场五台山、地藏王道场九华山、普贤道场峨眉山、观音道场普陀山而齐名,称为“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的地位,还受到社会上一些质疑的看法(另外一种说法是浙江奉化的雪窦山才是正真的弥勒道场,其理由之一是因为布袋和尚是奉化人)。据贵州都市报2006年10月4日载:江口县文广局负责人与铜仁地区佛教协会副会长释佛祖法师、江口梵净山佛教协会会长释祖德法师等9人,在梵净山麓的太平乡白鹤山上,有两座保存完好的古僧塔和弥勒佛道场遗址。 据当地80多岁老人吴应德介绍,白鹤山弥勒古佛道场辉煌鼎盛于明、清时期。山上曾有一座古寺,该寺坐南朝北,属四合大院,房屋48间,正殿供奉高大的弥勒佛坐像,两边是形态各异的24位诸天王和十八罗汉像。正殿左侧300米处,有一口“鲤鱼”井,鲤鱼井的鱼眼,早上太阳出来,鱼右眼发光,下午太阳落山,鱼左眼发光,其景观非常奇特、奇异,可惜的是这座古寺被毁,现仅存遗址和“鲤鱼”井。白鹤山古僧塔分七级和五级,八方八角尖顶形状,其中七级僧塔高9米多,第一级直径4米;5级僧塔高约5米,第一级直径2米,发现有19座,都分布建立在两个球状形的山坡上。白鹤山古僧塔,被茂密的水竹、林木和刺蓬植被掩盖。两座并排的五级僧塔,塔身上叙文和塔前的石碑文字已全部风化,无法辨认。根据佛教仪规,从僧塔、寺庙的建筑规模分析,能享受七级、五级僧塔待遇的都是有建树的德高望重的高僧。古僧塔群及弥勒佛道场遗址的发现,引起了有关专家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所获得的资料,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古僧塔的发现,让我们知道梵净山佛教文化仍有不可估计的深度。
为了推动佛教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给落后的江口县带来经济上的发展,县政府也采取相关措施,以佛教文化的招牌招商引资。据贵州日报2007年1月8日载:江口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彪与贵州梵净山佛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一兵正式签订了《梵净山佛教文化苑建设项目协议书》,这标志着梵净山佛教文化苑建设项目正式实施。海南省三亚金玉观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与江口县人民政府,于2006年9月16日在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订了投资2.8亿元建设江口梵净山佛教文化苑项目后,公司董事长曾一兵先生于次月再次来到江口县实地考察,梵净山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以及民族文化、人文景观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再加上飞机、铁路、高速公路交会于梵净山,他当即决定出资500万元注册成立“贵州梵净山佛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将投资规模扩大到4.6亿元,建设内容为修复梵净山大佛寺(含敬造世界最大金玉弥勒佛像:用近110公斤黄金、140克拉钻石和数千颗珍珠在梵净山铸造全球最大的弥勒金佛。)、法华庵,兴建梵净山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佛教文化广场等。由此可见,江口梵净山的发展正随着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得到开发,然而值得笔者担忧的是,在梵净山佛教地位正在进一步考证进行中,还未得到明确认同时,过于繁盛的商业气息融入了梵净山佛香气焰中会不会给这个古朴自然、神秘的圣地受到玷污呢?毋庸置疑,通过一场好的商业开发,让我国佛教文化的香火得以燃烧的同时可以让更多信教人士找到他们心灵的净地,我只能默默的为这片养育我的土地祈祷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