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坝晴岚——1

家乡区县: 南京市高淳区

春秋之世,诸侯纷争。兴起于东部的吴国常常和西部的楚国发生战争。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伐楚,相传采用伍子胥的计策,开凿今东坝一段“三五里颇高阜”(明韩邦宪《广通镇坝考》),并连贯江南一些自然水道而成胥河。胥河开凿以后,一直到南塘末年,约1480多年间,对航运、水利,特别是吴楚及历代战争都起来比较大的作用,和平年代也给运河两岸带来了繁荣,如位于胥河西端北侧的古固城一度是溧阳县治所在地,高淳境内胥河东端的邓步也一直是著名的城镇。在这1480多年间,也曾经因为各地兴筑圩田而导致古老水系趋向狭窄,河床升高。唐大顺二年(891年),藩镇交战,杨行密命令手下大将台蒙在胥河上筑了五道水坝以节制水流,拖运粮船,分别是银林堰、分水堰、苦李堰、何家堰、余家堰,全长62里,史称鲁阳五堰。据北宋的苏轼奏议说:南唐末年(975年),商人贩卖排木,以五堰为阻,就哄骗官员废掉了五堰。苏轼和宜兴人单锷都倡议重筑五堰拦截胥河上游的来水,以保护下游的苏常利益。北宋宣和末年(1125年),朝廷在胥河原水道上稍作更动,开凿疏浚了“江东古河”。这次开浚,河深流畅,太湖受水,涨溢为患。于是就在胥河上筑“银林堰”。这座堤堰又叫“银树”,由胥河边上的十里银杏树而得名。与此同时,又在银林堰东面18里筑一坝,称东坝,古时候属于邓步,就是现在的定埠。所以,在现在东坝旧址上的银林堰古称西坝,而在定埠的堤坝叫东坝。

胥河到南宋、元初时候,满水期可以通航,元朝开始不久,河道、堤堰基本废弃。洪武25年(1392年),明朝廷复开胥河,在银林堰旧址处建广通镇石坝,因为位于固城湖东,就称东坝。这个东坝与现在所说的东坝地址是一致的。明永乐元年,因水患,改筑土坝。正德七年,为保护下江,加高东坝三丈,淹没高淳80个圩,共10万零50亩土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筑下坝。清道光29年,水势浩大,上游的宣城老百姓强行掘开东坝。道光30年、31年分别重筑东坝、下坝。1958年,东坝拆除。1989年,下坝船闸建成,第二年拆除下坝。

古代高淳的发展、繁荣与胥河的变迁密切相关。胥河开凿以后,一方面给高淳带来了更频繁、更激烈的战争,但另一方面,在和平年代也带来了胥河两岸以及高淳的繁荣。胥河开通,三湖之水流归太湖,南宋时,北方的许多世家大族迁入高淳,围湖垦田。明朝进士韩邦宪《广通镇坝考》说高淳:“宋时烟火最甚。”据旧县志记载,高淳在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也就是建县后的第十一年,人口已经达到了67463人。

南宋时候,胥河一线也已经有不少人家定居。宋周必大《南归录》记载:“乾道壬辰,自邓步东坝溧水登陆,行十五里至银树,有一二百家。若水汛,则自此便通舟,又六七里,至双港口,复登舟,约十余里至固城湖,日犹未晡,盖数百家之聚。”也就是在乾道壬辰年(1172年),今东坝附近有一二百户人家,今固城地方有几百户人家。根据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当时高淳仅三镇,其中两镇“固城”与“邓步”就分别在高淳境内的胥河两头。后来的几百年,东坝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了,超过了固城与定埠,成为“七省通衢”。民国年间,东坝镇上有正式商号156家,粮食行50多个,仅稻米一项,年过载量就达1.6亿多斤。同时,安徽、江苏、浙江的客商云集,经营粮食、茶叶、桐油、黄烟、纸张、丝绸、土布、陶瓷器皿等。

胥河沿线历来成为人们关注的地方。明代正德年间,高淳县令顿锐拟“高淳八景”,将“东坝晴岚”列入其中,其东坝就是指广通镇坝,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东坝。什么叫“岚”?“岚”就是山林中的雾气。站在东坝坝头上,向东南远眺,十里杏林,郁郁葱葱;回望西北,禅林山、游子山苍翠蓊郁;中间,胥河流淌,绵延如练,小舟上下,白帆远影。太阳出来,平坦的胥河河谷平原、莽莽的杏林、闪亮的河流、幽深的山谷和鳞次栉比的人家,全部平铺在眼前,开阔显豁,历历如画。地气慢慢地上升,整个画面蒸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远望去,呈现出淡淡的紫色。这不由地让人想到“紫气东来”,想到“日照香炉生紫烟”,想到“蓝田玉暖日生烟”,想到这些祥瑞之气的传说。

easy哲人(2014-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