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坪革命旧址位于湖北省鹤峰县五里坪。1931年4月2日,中共湘鄂边特委机关和长阳、五峰、鹤峰、石门、桑植等五县联县政府设此。旧址为两层木板民房。至今保存完好。五里革命老街位于五里集镇中心,在土司年代已经形成,清光绪年间,广商林紫宸派员设庄采办红茶,往来商贾频繁。五里更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元帅率领的革命队伍在这里打土豪、分田地。1931年4至9月,是中共湘鄂边特委机关和湘鄂边五县联合政府所在地,建有红军被服厂、共青团湘鄂边特委机关、湘鄂边苏维运筹运筹埃商会合作社等,五鹤游击梯队、红军驻军旧址、收编川军谈判旧址等革命旧址保存完好。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4月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117间古朴的木房,深深扎根在2300平方米的土地里。时间的细节就像油漆大师,给这群木屋镀上了一层层不同色彩的历史釉光。釉光在那条街道上闪烁着动人的历史,备受今天和未来的人们青睐。鹤峰县五里坪老街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目中:鹤峰县五里革命旧址群。
至今保存完好的鹤峰县五里坪老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率领红四军、红二军团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五里坪围歼战”。从此,湘鄂边苏区以鹤峰为中心,形成了整个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后方和反“围剿”斗争的主要战场。1931年4月7日,湘鄂边分特委和五县(长阳、五峰、鹤峰、石门、桑植)政府从五峰长茂司迁至五里坪正式办公。4月27日,根据中央指示,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五里坪召开了特委扩大会议,改分特委为湘鄂边特委。五里坪古老街曾是完整的红色办事机关,主要包括中共湘鄂边特委机关、联县政府机关、湘鄂边独立团指挥部、游击梯队指挥所、后方医院被服厂、赤色监所、红四军军部、苏维埃商会供销社等。
武陵地区的干栏式建筑群落,被著名建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皋称为“人世仙居”。从中国营造学社对我国西南一带古民居调查中所发现的干栏,总体分为“井院式干栏”和“吊脚楼式干栏”。井院式干栏一般建在山区盆地,吊脚楼式干栏一般建在山坡。井院式干栏建筑风格系悬山穿斗结构木质板瓦房,多为“两进一抱厅”、“四合五天井”,而吊脚楼干栏一般为“钥匙头”、“撮箕口”八角搬爪,转角阳台。位于鹤峰县城东南60公里的五里坪老街,就是干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记得第二次去拜访五里老街是做文化工作之后,陪中国营造学社的专家考察。临街是一排错落有致的亮柱,亮柱的雕刻十分精致、逼真,一枝枝梅花开得生机勃勃,仿佛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临街的木格窗户就像一幅幅画,野鹿含花、二龙戏珠、龙凤呈祥、喜鹊闹梅等图案,极富动感,其艺术感染力让人真假难辨。就连最简单的万字格和冬瓜格门窗,那种抽象派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同样是土家建筑文化的奇葩。
古街左侧住着几十户人家,高高低低的木房,把一条街道挤成弧形,就像古代巴人的弓,雄劲中显出刚强,古老中透出沧桑。古街上有一栋四合两天井的井院式干栏建筑,天井槽门通道的“伞把柱”,承托正屋和下屋的梁枋,干栏式吊脚楼与井院式吊脚楼的完美结合,使房屋结构十分复杂,但又一丝不乱,这个独特的创造,是土家工匠智慧的结晶,是建筑文化的极致。
古街的右侧同样住着几十户人家,后檐低矮,呈现了半边街的一个弱势,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个新的创造又诞生了,为使很矮的二楼能采光,能派上用场,木匠们采用吊脚楼干栏建筑的构思,在每间的檐柱上撑上吊柱,与中柱平齐,再把吊脚楼最经典的部分移植到撑窗上,两角搬爪,大气的飞檐使干栏味更浓,更富有特色,更展示吊脚楼独具魅力的风采。井院式干栏与干栏式吊脚楼在这条街上珠联璧合,自然天成。专家们说,这里是整个中国西南地区干栏式建筑的博物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