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笔者来到辽宁省辽阳市造纸企业最为集中的太子河区道西庄村时,造纸一条街冷冷清清,全然没有了以往的热闹场面,大部分造纸厂家生产车间的地面上、机器上都落了一层灰。
2006年9月27日,辽阳市城区内的28家造纸企业和32家环保未达标企业,同时接到市政府的一道强制治污指令,或限期整治、或停产整治,或关闭取缔。
环保达标是企业必过的一道关,过不了这个关,企业就关门!其实,关门是无奈之举,在全市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环境意识才是当务之急。在2006年一次市委常委会上,辽阳市委书记孙远良为当年的基层单位工作考核定调,他要求组织、人事、监察等部门在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时,不仅要考核经济任务指标,更要考核环保指标。此后辽阳市出台了相关规定,明确提出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将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和重点排污单位,2010年与2005年相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5%,重点行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下降15%,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下降16.3%,到2020年,基本达到生态城市标准。
绝不能以破坏环境做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辽阳市委、市政府的共识,对个别不拿环保当回事的企业该关停的关停,该曝光的曝光。2006年,北京某报记者对辽阳市的一些污染情况进行了采访,拍摄了6张照片,在照片刊发前,报社记者把照片发给了辽阳市长唐志国批阅,并征求他的意见。唐志国与辽阳市环保局长贾成伟通了电话,表明了辽阳市政府无意护短,可以见报的态度。
在对待环保工作检查态度的转变上,印证了辽阳市决策者和管理层环境意识的很大提升。过去,遇到上面来检查,环保职能部门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兵分几路“紧急部署”以躲过检查关。而如今,他们把企业名单提供给检查组,由检查组随机抽样,临时点兵。
近两年来,辽阳市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主线,从最难解决的问题入手,攻克了一个个环保难题。
困扰辽阳地区几十年的庆化公司污染问题是辽阳市治理污染的最大难题。辽阳市领导多次带领环保工作人员到现场调研,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2006年3月,备受关注的庆化公司污染治理工程正式启动。这个总投资达2.5亿元的项目,将采用先进的真空浓缩工艺,使企业原来日排生产废水两万吨,降为6000吨,并配套建设日处理能力为6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座,以实现末端治理。在企业环保处有关负责人的带领下,笔者来到南厂排污口,负责人指着小桥下的排污管介绍说,以前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刺鼻气味,现在明显好多了。等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后,意味着从源头再加上一道保护网,这样,令人头痛的硝基化合物超标排放难题会迎刃而解。此外,辽阳市还对60家重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25家限期治理的企业进行严格督办。
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对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因不太了解而较为淡漠,但对身边的空气和水的质量变化却非常敏感。正在锻炼身体的白塔区居民张庆华告诉笔者,离她家不到10米的地方有一座锅炉房,以前,一到供暖期,院子里常落上一层黑灰,今年院子里干净多了。
这是辽阳市集中供热措施带来的变化。针对以往供暖期影响空气质量的难点问题,辽阳在全市拆除了45个分散燃煤锅炉房,取消了59个烟囱。共投入资金1.2亿元,新增加集中供热面积156万平方米。目前,全市集中供热率达90%。
在锁住“黑污龙”的同时,辽阳市还将目光集中到扬尘污染治理上,要求所有工地必须达到环保标准,工地周边必须设置围挡,采用洒水、遮盖等措施,不能让城市灰头土脸。同时,辽阳市加大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督检查力度,仅2006年一年就检测机动车尾气2.6万余台次,对不合格车辆强制其整改。现在全市机动车尾气检测合格率达到86.5%。强有力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步步跟进,有效改善了辽阳市大气环境质量。2006年,辽阳市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1天,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
经过治理,辽阳市的天更蓝,水更清了。造纸业的污染整治是辽阳市水污染治理的重点。2006年全市28家造纸企业全部被勒令停产治理,按照辽阳市提出的“节约用水、中水回用、少排废水”的治理目标,企业必须达标合格后才能继续生产。
在日处理污水能力20万吨的辽阳市中心区污水处理厂,我们看到,这家企业如同一个小公园,厂内8个圆形的大型二次沉淀池里碧波荡漾。参观了整个污水处理工艺后,我们发现,进来时的浑浊污水已经变成清水流入柳壕河。据厂领导介绍,目前全市中心区70%的生活污水都集中在这里净化合格后排放。
经过多方努力,辽阳市民饮用水源汤河水库的水质完全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地面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太子河辽阳段水质明显改善,潺潺流水滋润着辽阳市民的幸福生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