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城,男,土家族,1942年8月出生于鹤峰县容美镇,1960年3月参加工作,副研究馆员,中共党员。1998年退休。曾任鹤峰县人民剧团业务股长、放映队长、电影公司宣传员、文化馆长、文化股长、艺术股长、副局长兼文工团党支部书记。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恩施州曲艺家协会理事。其业绩入编《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中国跨世纪领导人才库》。
他自幼爱好音乐艺术,吹、拉、弹、唱样样在行。读高中时被选拔进县人民剧团(南剧团)。1964年初他参与创作并独自音乐设计的大型现代南剧《夺阵》赴省调演获综合三等奖,其改革的南剧音乐受到专家和同仁的充分肯定。1979年3月,他调县文化馆工作,参加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的“十大音乐志书集成”(鹤峰部分)的搜集工作。在民歌收集中,他担任3人小组长,在3个月时间内,行程2千多公里遍及全县各乡镇,采访民间歌手90余人,艺人30余人,相关对象100余人,收集整理民歌300余首,在此基础上主持编辑了《鹤峰民歌》(第一集),其中《恩施地区民歌集》、《湖北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中国各民族民歌选集》(五线谱本)分别选用141首、69首、27首和2首。后他受聘担任《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编委,分担恩施、宜昌、郧阳等地区的曲种编审,并独立完成了鹤峰《满堂音》和《走马渔鼓》的编写,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中撰写了《傩戏》、《柳子戏》,在《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上与他人合撰了《丈鼓舞》和《走马花鼓灯》。他的工作受到省文化厅、省民宗委、省文联、省音协和编辑部表彰,被授予“优秀编辑”称号,获得湖北省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一等奖。
1981年3月,他调任走马坪文化馆副馆长,在任期间筹办了走马公社业余柳子戏剧团。在创作柳子戏节目中,鉴于柳子戏的主腔“正宫调”情调低沉,板式单一,不适宜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他从传统讽刺喜剧《三拜花堂》中挑选《大比之年赴考场》一段唱词尝试创作,在保留原腔骨架的基础上,借鉴南剧慢、中、快、散的板式,采用现代技法综合构思,使其既不失原有风格,又具有时代气息和浪漫色彩,他还将几个剧本的重点角色、重点场面、序曲、间奏、尾声音乐全面翻新,为顾及新老观众的不同情趣,采取新老唱腔并用,相互穿插结合的办法,力使传统戏向现代戏和歌舞过渡。1982年3月剧团招收演员12名,8月1日首演《三拜花堂》一举成功。在全县业余文艺会演中,演出的节目《御河桥》获得“演出一等奖”,12名演员人人获奖,他的音乐创作也获一等奖,剧团名声大振。
1983年5月,走马公社业余柳子戏剧团作为湖北省代表队,参加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国庆文艺会演。和全体创作人员创作编排了风俗舞蹈《颂达》民间舞蹈《板凳龙》《碧血丹心》表演唱《月夜情歌》及柳子戏表演唱《大比之年赴考场》等节目。赴京会演中,获得文化部和国家民委颁发的“先进集体奖”,风俗舞蹈《颂达》和民间舞蹈《板凳龙》双获“优秀节目奖”。1984年3月,他奉命率团赴州于4月5日晚向胡耀帮总书记一行进行汇报演出。
近40年的文艺生涯中,在博采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歌曲50余首,戏曲200余首,其中《月夜情歌》、《请到土家喝碗茶》于2002年12月分别在全州获创作金奖和银奖。他还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撰写词条10余首,发表论文10余篇。他撰写的《鄂西傩戏考察报告》于1999年3月获湖北省1993—1996年群众文化科研成果优秀成果奖。2001年初,他与同仁编著的民族研究丛书《鹤峰傩愿戏》、《鹤峰柳子戏》获得省州民族学会颁发的优秀著作一等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